第二百三十章 分封 (2/2)
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开局造了李二的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狄仁杰站出来道,“陛下说的对。不仅如此,现在除了汉中秦岭的守军以外,蜀地的军队与其说是我们大唐的军队,不如说是私人部队。此时我们的军队是完全由一帮军头辖制的,与其如此,不如承认他们的地位,给他们封侯。”
“封侯?”李贤诧异道。
“可行!”武曌只好做声。
没办法,不给好处这群军头自然要么跑,要么降,不如把地盘给这些军头。
这样一来,成了自己的地盘,那么会用心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于是汉中朝廷,一口气在汉中直辖以外分了两个亲王,若干郡王王,六个国公,十个郡公,外加各种其他爵位。
其中李千里的儿子全部封成郡王。
这竟然导致黄风的进攻势头一挫。
没有那么容易打了,必须一个镇一个镇,一个县城县城的啃。
消息传回京师。
李佑摸了一把汗。
好家伙这不就是唐末藩镇化和金末九公封建的盗版吗?
虽然都说唐末藩镇毁了唐朝,但是正因为藩镇化,导致唐代在安史之乱之后延续了一百多年。
其实各地藩镇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独揽财政收入,还拥有自己的政治集团,藩镇节度使的官位还可以继承下去,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
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各藩镇之间的关系也极其复杂。有些藩镇形成了政治军事联盟,有些藩镇相互抵抗,又有些藩镇依赖于其他藩镇,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时的藩镇叛乱其实大多发生在藩镇内部,一般都是地方豪强地主不满节度使的管控而发生的暴乱,很少有直接反叛中央的大动乱。
各藩镇也是承认中央政府的统治的,这种态度避免了地方与中央敌对状况的出现,比如说唐德宗时的“四镇之乱”,虽然这四位节度使虽然接连称王,但在表面上依然尊唐朝中央为正统。
所以只要控制的好,藩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对抗李佑。
但是如果不行的话,那就是自取灭亡,九公封建就是这样的产物。
金朝自中都南迁汴京后,河北一带陷入了战争连年的境地。
当地的汉人纷纷结社组军自保,各择“主人”。
这些人乱世不仅想活命,也想趁机割据一方。
蒙古方面,最大的收获在于收降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和张柔等汉人武装。
南宋方面,暂时也把李全的“红袄军”收纳为“官军”。
金朝思前想后,知道对于河北、山东等地反正再也不能进行实际意义上的直接统治,便做顺手“人情”。
选出九个势力最大的地方武装头目,全部封为“公爵”,这九个人分别是:沧海公王福,河间公移剌众家奴,恒山公武仙,高阳公张甫,易水公靖安民,晋阳公郭文振,平阳公胡天作,上党公张开,东营公燕宁。
但是这种分封毫无意义。
且不说这“九公”良莠不齐,各怀鬼胎,即使他们当中真有人最终抵拒蒙古成了气候,金国也不一定能控制他们。后来,“九公”之中,真正能起到抗蒙作用的只有移剌众家奴、靖安民、郭文振、张开、燕宁,虽然人数有五个之多,作用却微乎其微。
九公皆兼宣抚使﹐赐号“宣力功臣”﹐总率本路兵马。设置公府﹐任命官吏﹐征敛赋税﹐赏罚号令﹐皆由九公自便。
金宣宗希望以九公为藩屏,抗击蒙古。九公以一个弧形的形态挡在了当时金朝的核心区陕西河南与蒙古之间。
结果又如何呢,仅仅几年时间九公不是战败跑路就是附蒙叛金,没有丝毫效用,十年后蒙古即大规模南侵攻伐至河南腹地,四年时间就灭亡了金朝。
汉中的这种战术,只能说是黔驴技穷,尽管现在有些困难,但是各有心思的各地“诸侯”根本不会统一思想。
到头来依旧会被击破。
对于这些藩镇来说,你想的是给他自由度,给他赐姓封号极尽拉拢,上可抗击外敌藩卫中央,下可保境守土。
但你让他去给你挡敌人,他想的是怎么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反正认干爹,认谁不是认?
最关键是的这就是军阀啊。
古往今来,军阀有几个好东西?
是由自成派系的军人组成军事集团,对国家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使用军事手段割据一方,并控制其割据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税务等政府机构和所属官员的任命。军阀是国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衰弱的产物。军阀一般都无视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其军事集团只服从于军事首领,并不服从于中央政府。
人家根本就不服你管,凭什么按你的想法去挡外敌,我投降不就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吗,干嘛死拼?
这些人相比你坐着国家大义的最高统治者卖国更没负担。
话说回来,但凡历史上有藩镇能挡住外敌的,那不是因为藩镇多强,而是外敌太弱。不错,河北三镇对契丹那是战功累累,但那是还没发育起来的契丹,进五代之后,华北哪个节度使能挡住契丹南下?
南宋灭亡不就是因为指挥不懂地方武装势力所以吗?孟珙在的时候,还能和南宋朝廷调和地方,到贾似道这儿就差点意思了。当初南宋最后一次救襄樊,你看李庭芝指挥的动云集襄樊附近南宋军队吗?
巧的是,依靠这种名义上的赐以名号而幻想着诸公能以天下为大,这事明朝也想过,是在南明。
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七,我大明襄皇帝即位福京的时候,即位诏里有一句:
其北直、河南、山东、山、陕、湖广等处山寨豪杰,人心思汉、倡议勤王,若有显效,一体优擢,克服大小地方,即令本官永守。
意思很明确,只要能打下哪里,哪里就归你世袭。
但是最后呢,南明割据势力众多,光江北四镇、宁夏甘肃各镇、左良玉部都将近百万,还有大顺军、大西军余部、郑氏集团、西南各种土司武装还不是全部被打爆。
只不过留下了一句笑柄:东奔西走,朝秦暮楚,见一二文官便奉为周召,见一二武弁便依作郭李。
只要一旦军阀化什么都救不回来了。
李贤是在饮鸩止渴。
但是这杯酒又不得不喝。
喝了有可能解决问题,但是不喝,估计是马上大祸临头。
先解决眼前的难题吧。
管他有没有隐患呢。
狄仁杰站出来道,“陛下说的对。不仅如此,现在除了汉中秦岭的守军以外,蜀地的军队与其说是我们大唐的军队,不如说是私人部队。此时我们的军队是完全由一帮军头辖制的,与其如此,不如承认他们的地位,给他们封侯。”
“封侯?”李贤诧异道。
“可行!”武曌只好做声。
没办法,不给好处这群军头自然要么跑,要么降,不如把地盘给这些军头。
这样一来,成了自己的地盘,那么会用心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于是汉中朝廷,一口气在汉中直辖以外分了两个亲王,若干郡王王,六个国公,十个郡公,外加各种其他爵位。
其中李千里的儿子全部封成郡王。
这竟然导致黄风的进攻势头一挫。
没有那么容易打了,必须一个镇一个镇,一个县城县城的啃。
消息传回京师。
李佑摸了一把汗。
好家伙这不就是唐末藩镇化和金末九公封建的盗版吗?
虽然都说唐末藩镇毁了唐朝,但是正因为藩镇化,导致唐代在安史之乱之后延续了一百多年。
其实各地藩镇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独揽财政收入,还拥有自己的政治集团,藩镇节度使的官位还可以继承下去,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较为稳定。
多种原因的影响下,各藩镇之间的关系也极其复杂。有些藩镇形成了政治军事联盟,有些藩镇相互抵抗,又有些藩镇依赖于其他藩镇,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时的藩镇叛乱其实大多发生在藩镇内部,一般都是地方豪强地主不满节度使的管控而发生的暴乱,很少有直接反叛中央的大动乱。
各藩镇也是承认中央政府的统治的,这种态度避免了地方与中央敌对状况的出现,比如说唐德宗时的“四镇之乱”,虽然这四位节度使虽然接连称王,但在表面上依然尊唐朝中央为正统。
所以只要控制的好,藩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对抗李佑。
但是如果不行的话,那就是自取灭亡,九公封建就是这样的产物。
金朝自中都南迁汴京后,河北一带陷入了战争连年的境地。
当地的汉人纷纷结社组军自保,各择“主人”。
这些人乱世不仅想活命,也想趁机割据一方。
蒙古方面,最大的收获在于收降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和张柔等汉人武装。
南宋方面,暂时也把李全的“红袄军”收纳为“官军”。
金朝思前想后,知道对于河北、山东等地反正再也不能进行实际意义上的直接统治,便做顺手“人情”。
选出九个势力最大的地方武装头目,全部封为“公爵”,这九个人分别是:沧海公王福,河间公移剌众家奴,恒山公武仙,高阳公张甫,易水公靖安民,晋阳公郭文振,平阳公胡天作,上党公张开,东营公燕宁。
但是这种分封毫无意义。
且不说这“九公”良莠不齐,各怀鬼胎,即使他们当中真有人最终抵拒蒙古成了气候,金国也不一定能控制他们。后来,“九公”之中,真正能起到抗蒙作用的只有移剌众家奴、靖安民、郭文振、张开、燕宁,虽然人数有五个之多,作用却微乎其微。
九公皆兼宣抚使﹐赐号“宣力功臣”﹐总率本路兵马。设置公府﹐任命官吏﹐征敛赋税﹐赏罚号令﹐皆由九公自便。
金宣宗希望以九公为藩屏,抗击蒙古。九公以一个弧形的形态挡在了当时金朝的核心区陕西河南与蒙古之间。
结果又如何呢,仅仅几年时间九公不是战败跑路就是附蒙叛金,没有丝毫效用,十年后蒙古即大规模南侵攻伐至河南腹地,四年时间就灭亡了金朝。
汉中的这种战术,只能说是黔驴技穷,尽管现在有些困难,但是各有心思的各地“诸侯”根本不会统一思想。
到头来依旧会被击破。
对于这些藩镇来说,你想的是给他自由度,给他赐姓封号极尽拉拢,上可抗击外敌藩卫中央,下可保境守土。
但你让他去给你挡敌人,他想的是怎么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反正认干爹,认谁不是认?
最关键是的这就是军阀啊。
古往今来,军阀有几个好东西?
是由自成派系的军人组成军事集团,对国家地域划分势力范围,使用军事手段割据一方,并控制其割据地的行政,司法,教育,税务等政府机构和所属官员的任命。军阀是国家中央政府和中央集权衰弱的产物。军阀一般都无视中央政府的存在,有的甚至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其军事集团只服从于军事首领,并不服从于中央政府。
人家根本就不服你管,凭什么按你的想法去挡外敌,我投降不就能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吗,干嘛死拼?
这些人相比你坐着国家大义的最高统治者卖国更没负担。
话说回来,但凡历史上有藩镇能挡住外敌的,那不是因为藩镇多强,而是外敌太弱。不错,河北三镇对契丹那是战功累累,但那是还没发育起来的契丹,进五代之后,华北哪个节度使能挡住契丹南下?
南宋灭亡不就是因为指挥不懂地方武装势力所以吗?孟珙在的时候,还能和南宋朝廷调和地方,到贾似道这儿就差点意思了。当初南宋最后一次救襄樊,你看李庭芝指挥的动云集襄樊附近南宋军队吗?
巧的是,依靠这种名义上的赐以名号而幻想着诸公能以天下为大,这事明朝也想过,是在南明。
弘光元年闰六月二十七,我大明襄皇帝即位福京的时候,即位诏里有一句:
其北直、河南、山东、山、陕、湖广等处山寨豪杰,人心思汉、倡议勤王,若有显效,一体优擢,克服大小地方,即令本官永守。
意思很明确,只要能打下哪里,哪里就归你世袭。
但是最后呢,南明割据势力众多,光江北四镇、宁夏甘肃各镇、左良玉部都将近百万,还有大顺军、大西军余部、郑氏集团、西南各种土司武装还不是全部被打爆。
只不过留下了一句笑柄:东奔西走,朝秦暮楚,见一二文官便奉为周召,见一二武弁便依作郭李。
只要一旦军阀化什么都救不回来了。
李贤是在饮鸩止渴。
但是这杯酒又不得不喝。
喝了有可能解决问题,但是不喝,估计是马上大祸临头。
先解决眼前的难题吧。
管他有没有隐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