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海商与减税 (2/2)
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开局造了李二的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业的人求增多,城市生活压力大,生孩子应该没那么频繁吧。
所以李佑在广州的考察后。
放弃了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决定改用实用主义。
大力发展商业。
因为事实上李佑早期的官方政策对商业发展极尽限制与打压。
而事实上广州这样的发展也不太合规矩。
因为广州这样的发展是通过天高皇帝远,加上这地方本来就是贬官首选,来这里官员也不太愿意多做事。
是一种夹缝之下发展起来的。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李佑不准备再过多压制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自李佑到了广州府,这里的官员都陷入了诚惶诚恐。
很多人都是曾经揪着李佑骂。
而他们也不干净。
这么多海商,这么多工厂,发展起来,说他们没责任?
暴君会信吗?
所以当李佑接见海商之后,有些人都写了遗书。
直到朝廷给海商派了监督机关,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当新的规章制度被公布之后,立刻在朝野引起了众多的争议。
为了表明自己的想法。
李佑在报纸上连续用了三次头版头条。
然而此时黄风却传来消息,北伐前锋在成都城下被王方翼击败。
被阵斩三万人。
好家伙,李佑直呼好家伙。
王方翼,字仲翔,唐并州祁(今祁县)人。
父早卒,随母迁居于凤泉别墅。幼时与佣人齐力勤作,垦田植树,修建房舍,深知民间疾苦。
高宗即位,堂妹册封为皇后,全家回到长安。王方翼被授为安定县县令。任职期间,诛灭地方土豪皇甫氏,发展生产,政绩显着。
调任瀚海都护司马,后因犯事被降为朔州尚德府果毅都尉。
一年后,其母病故,回到长安服丧。友人赵持满犯法被杀,暴尸城西,无人敢收,毅然前往收尸,并依礼下葬。
执金吾以王方翼渺视国法为由提出纠劾,唐高宗赞赏他重视友情,没有追究,由此知名。
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肃州刺史。
州城荒毁,又无壕堑,常为突厥骚扰。到任后,发动士卒修筑城垣,引多乐水环城为壕,加强防备。又出私财在水边建造水碾、水磨,百姓加工米面,只收取很少的工费。唐高宗仪凤年间,河西走廊发生严重蝗灾,其他州县饥民因流离冻饿多死,而肃州却很少有人死于蝗灾。其间不少饥民逃荒到肃州。
王方翼在肃州大力赈济,修房数百间供饥民居住,从而挽救了不少灾民性命,肃州百姓立碑颂其德政。
本来就是个文官。
但是李贤也是毫无办法,决定试试。
于是派王方翼南下成都为南京留守,王方翼官声好,来到成都组织防御。
还真让他组织成功。
打了准备围城的先锋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让李佑真的无法理解,西征军兵马也不算少。
还是王方翼这个没打过仗的文官。
李佑也三令五申禁止轻敌。
说明这并不难吧。
所以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
“如若朕记得不差,嘉州一线不过六七万军队。兵法上十而围之,先锋军怎么敢去围困成都这样一个城市?”
“而且黄风,薛万彻那帮子是吃干饭的?居然一点提醒没有?”
这也难怪李佑生气,这样的军事行动,就连李佑都觉得不靠谱,他们怎么会同意的?
又鏖战了几个月。
到了六月,黄风的西征军顿兵成都无法攻破。
后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再加上夏天的成都城如同火焰山。
强行打下去,军队战斗力也会大幅下降。
最终也只得引兵南归嘉州。
这一次西征宣告失败。
汉中的人得知消息,也是欣喜若狂,这是许久未见的大胜利。
王方翼加封成都郡公。
最终也就这样了。
李佑也很无奈。
只能让他们南下收取了流放地姚州,聊以自慰。
但是尽管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
李佑也要宣称胜利。
孟晨等十几位没有爵位的全部加封侯爵。
其余士卒各有赏赐。
当然,封官赏爵可不是一纸空文,还要有相应赏赐的。
最后撒出去一百多万贯。
还在回到京师后,让李芙代自己搞了一场祭祀阵亡将士的活动。
而在这场活动之中,李芙第一次戴上了冠冕。
冠,在古代一般指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时,20岁举行冠礼。
冠因此成为标志成人的常服。
不过,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戴冠的。《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平民百姓则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天子、诸侯以及大夫祭祀时所戴的冠,人称“冕”。冕由冠衍生。由于冕的出现,将冠分出了身份等级。《说文解字》里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这其中,又以帝王冠冕为尊。
李芙身着正式场合才穿的九冕旒服,垂落的琉璃珠子让人很难看清她的表情,手持笏板,向西边而拜。
然后又带了头,用几十头肥猪祭祀了阵亡将士。
大大为李佑分散了注意力。
而在汉中。
没有了外患,武则天又靠边站了。
此时众人正在讨论收税的问题。
“臣以为,为了缓减百姓压力,应当减少我们加的税。”姚崇率先发言。
这也得到了狄仁杰的同意。
必须要降了,自从李佑起兵之后,已经加了四次税了。
唐初实行均田制。武德二年(619)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制订了租庸调赋税制:租即田租,每丁纳粟二石,岭南诸州纳米;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每户每年交绢二丈,绵三两,产布之乡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是力役,每丁每年为官府服役二十天,遇闰加二天。此外,有事而加役十五日者免调,加役三十日者租调皆免;但连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不亲自服役者,可纳绢代役,每日绢三尺,贵族免役。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课税以人丁为本,不因增加生产而增加。
但是进过四次加税。
现在每人要缴纳四石半粟。
每户每年交绢三丈九,绵七两,这如何能安心生产呢?
难怪跑的人越来越多。
业的人求增多,城市生活压力大,生孩子应该没那么频繁吧。
所以李佑在广州的考察后。
放弃了年轻时的理想主义,决定改用实用主义。
大力发展商业。
因为事实上李佑早期的官方政策对商业发展极尽限制与打压。
而事实上广州这样的发展也不太合规矩。
因为广州这样的发展是通过天高皇帝远,加上这地方本来就是贬官首选,来这里官员也不太愿意多做事。
是一种夹缝之下发展起来的。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李佑不准备再过多压制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自李佑到了广州府,这里的官员都陷入了诚惶诚恐。
很多人都是曾经揪着李佑骂。
而他们也不干净。
这么多海商,这么多工厂,发展起来,说他们没责任?
暴君会信吗?
所以当李佑接见海商之后,有些人都写了遗书。
直到朝廷给海商派了监督机关,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当新的规章制度被公布之后,立刻在朝野引起了众多的争议。
为了表明自己的想法。
李佑在报纸上连续用了三次头版头条。
然而此时黄风却传来消息,北伐前锋在成都城下被王方翼击败。
被阵斩三万人。
好家伙,李佑直呼好家伙。
王方翼,字仲翔,唐并州祁(今祁县)人。
父早卒,随母迁居于凤泉别墅。幼时与佣人齐力勤作,垦田植树,修建房舍,深知民间疾苦。
高宗即位,堂妹册封为皇后,全家回到长安。王方翼被授为安定县县令。任职期间,诛灭地方土豪皇甫氏,发展生产,政绩显着。
调任瀚海都护司马,后因犯事被降为朔州尚德府果毅都尉。
一年后,其母病故,回到长安服丧。友人赵持满犯法被杀,暴尸城西,无人敢收,毅然前往收尸,并依礼下葬。
执金吾以王方翼渺视国法为由提出纠劾,唐高宗赞赏他重视友情,没有追究,由此知名。
服丧期满后,被任命为肃州刺史。
州城荒毁,又无壕堑,常为突厥骚扰。到任后,发动士卒修筑城垣,引多乐水环城为壕,加强防备。又出私财在水边建造水碾、水磨,百姓加工米面,只收取很少的工费。唐高宗仪凤年间,河西走廊发生严重蝗灾,其他州县饥民因流离冻饿多死,而肃州却很少有人死于蝗灾。其间不少饥民逃荒到肃州。
王方翼在肃州大力赈济,修房数百间供饥民居住,从而挽救了不少灾民性命,肃州百姓立碑颂其德政。
本来就是个文官。
但是李贤也是毫无办法,决定试试。
于是派王方翼南下成都为南京留守,王方翼官声好,来到成都组织防御。
还真让他组织成功。
打了准备围城的先锋军一个措手不及。
这让李佑真的无法理解,西征军兵马也不算少。
还是王方翼这个没打过仗的文官。
李佑也三令五申禁止轻敌。
说明这并不难吧。
所以当他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
“如若朕记得不差,嘉州一线不过六七万军队。兵法上十而围之,先锋军怎么敢去围困成都这样一个城市?”
“而且黄风,薛万彻那帮子是吃干饭的?居然一点提醒没有?”
这也难怪李佑生气,这样的军事行动,就连李佑都觉得不靠谱,他们怎么会同意的?
又鏖战了几个月。
到了六月,黄风的西征军顿兵成都无法攻破。
后勤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再加上夏天的成都城如同火焰山。
强行打下去,军队战斗力也会大幅下降。
最终也只得引兵南归嘉州。
这一次西征宣告失败。
汉中的人得知消息,也是欣喜若狂,这是许久未见的大胜利。
王方翼加封成都郡公。
最终也就这样了。
李佑也很无奈。
只能让他们南下收取了流放地姚州,聊以自慰。
但是尽管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
李佑也要宣称胜利。
孟晨等十几位没有爵位的全部加封侯爵。
其余士卒各有赏赐。
当然,封官赏爵可不是一纸空文,还要有相应赏赐的。
最后撒出去一百多万贯。
还在回到京师后,让李芙代自己搞了一场祭祀阵亡将士的活动。
而在这场活动之中,李芙第一次戴上了冠冕。
冠,在古代一般指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时,20岁举行冠礼。
冠因此成为标志成人的常服。
不过,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戴冠的。《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有资格戴帽子;平民百姓则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天子、诸侯以及大夫祭祀时所戴的冠,人称“冕”。冕由冠衍生。由于冕的出现,将冠分出了身份等级。《说文解字》里专门注明:“冕,大夫以上冠也。”
这其中,又以帝王冠冕为尊。
李芙身着正式场合才穿的九冕旒服,垂落的琉璃珠子让人很难看清她的表情,手持笏板,向西边而拜。
然后又带了头,用几十头肥猪祭祀了阵亡将士。
大大为李佑分散了注意力。
而在汉中。
没有了外患,武则天又靠边站了。
此时众人正在讨论收税的问题。
“臣以为,为了缓减百姓压力,应当减少我们加的税。”姚崇率先发言。
这也得到了狄仁杰的同意。
必须要降了,自从李佑起兵之后,已经加了四次税了。
唐初实行均田制。武德二年(619)在原有的均田制基础上制订了租庸调赋税制:租即田租,每丁纳粟二石,岭南诸州纳米;调是户调,男丁随乡土所产而纳,每户每年交绢二丈,绵三两,产布之乡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是力役,每丁每年为官府服役二十天,遇闰加二天。此外,有事而加役十五日者免调,加役三十日者租调皆免;但连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不亲自服役者,可纳绢代役,每日绢三尺,贵族免役。
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课税以人丁为本,不因增加生产而增加。
但是进过四次加税。
现在每人要缴纳四石半粟。
每户每年交绢三丈九,绵七两,这如何能安心生产呢?
难怪跑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