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虚空之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八章 围击拉姆斯特因
红云历1842年9月23日夜十一点,在我的直接指挥下,处于拉姆斯特因城外绕城河南面的四十万大军开始了攻城之战。
本来我率领的十五万镇北军加上三十万绝地军,应有四十五万。现在,由于攻城以及后续可能面对情况的需要,我令包括伤残在内的五万多人暂时回“蓟门关”,或修养或运送物资补给。另外在关内的五万镇北军,实际现在也掌握在我的手中,随时可以派上用场。
目前剩下的近四十万而号称“百万”的大军,几乎全是毫无损伤的精锐部队。
刚到城外,我就召集各部将领前来召开了紧急军事前敌会议,大军则暂时休息,恢复从昨夜以来大量透支的精力。其实,假如现在有一支精壮的部队突然冲入我阵,恐怕就会出现崩溃的情况。幸运的是,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战士们多数在静静的休息。
这当然不是处于侥幸,侥幸只能胜得一时,而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我军刚一抵近城下,我就先命令宗尹的双鱼宫佯装攻城,却又很快后退至背城外河沟几丈之近,原地休息。这时,为了显得我军还后劲十足只待天黑再举进攻的局面,命令双鱼宫布置于全军外围,面向城墙一面的人都解甲、下马,很放松而有恃无恐状。
“不怕他们突然冲出来扰乱我们的阵脚吗?”宗尹有些疑惑。
“不,他们本以为我们应该已经疲累之极,假如我们不做出这个样子或许他们就会组织突围或进攻。现在,却反而摸不清我们的虚实,他们的主帅决不敢轻举妄动。而且,你还可以做得再像一点,派出一队人马在我们左近进进出出,似乎正有大军以及大批物资到来的样子。”
“哦,那我明白了,主要是让对手一时看不穿我们,而大军就争取时间布置好。”
“是,你明白就好,只要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你放手去做。”
宗尹大声保证一定要暂时麻痹敌人之后,就出去了。
此时,各部将领也都等候在外面了。
“让他们都进来吧。”
大家鱼贯而进。
“诸位,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部署,如何破城,这是一个问题。”我首先把要讨论的内容抛出。
大家坐下之后,就开始了讨论。
我则一边思考着,一边注意倾听他们谈论的内容,种种设想。
过了一会,听大家的说法,对于速攻一事并无分歧,主要的问题是出现在具体方式上,由此而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此时,两派人几乎有些面红耳赤了。
一方认为应专注于一处作为突破口,集中兵力进行打击。
另一方则认为应以该城四面同时进攻,以潮水般不停息的攻击使敌人顾此失彼。
由于这两种见解都有可取之处,我决定结束双方的争论了。
“好了,我看大家都有了些想法,总这么大声争吵可不是办法。诸位,静一下。”
声音渐渐平息下来。
我首先问主张“专注一点”最力的哈罗德.梵.科特尼:“将军,您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您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对于他这样的老将,我还是要在语气上表现出应有的尊敬与和缓,特别在征询意见时。
梵.科特尼走过来指着桌上的军用沙盘道:“大人您看这里形势……”
这正是拉姆斯特因城周围的山河地理模型图。帝国北部这片原野地形确实比较独特。蓟门关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就是传统帝国地理知识上认为的“北地”。关内地带,属于一片高原的横截面,高原以西就是著名的云梦密林,以东纵列着并一直抵达海边的则是从我国延伸到象牙帝国境内的狼居胥山。“山”与“林”之间,就是这所谓的北地。
整个“北地”由蓟门关分为两段,关外部分则又分为两部分,就以拉姆斯特因城为界。城南两百公里,是高原逐渐平缓的一片缓冲,地势却呈现外窄内阔的相对情形。到了城周围,两边的“山”与“林”又一次汇聚到一起,在空隙中间形成了这座城。只是这里情况与蓟门关处又有差别。“关”所在处惟有“关”可交通内外,而“城”处周围还另有余隙,当初敌军正是穿过这余隙到达“城”后方前后夹击一举拿下了城。这样冒险的战略居然获得成功,更主要还在于我军的疏虞防范,北地驻军几乎全聚于“关”内,关外剩下的都是耕作之人。
当初我曾问过“镇北将军”怎么将如此险要地势拱手让人,居然连守军都没有几个。以我当时区区统制身份,回答自然是没有的。从旁的途径我才猜知,大概是由于将军府内地位之争导致各派势力将军队后撤,给了敌国以可乘之机。
这城外,面向南方恰有一条不太宽阔的河流自东向西流过,又折而向北从城左流过一直到了城外那片真正广阔的大平原。正是这条河流灌溉成就了纵两百、横两千公里的肥田沃土,也才成为了帝国主要的产粮区。
很不幸的是,这条河的位置令人觉得刚好放错了方向,似乎应该在城北门更好一些。但可惜,如今不是讨论该城当初如何设计并施工的问题。现在,我军就在河对岸与城上守军对峙。
如何克服这些既成事实并快速破城,才是当务之急。
我的眼光急速扫过巨大的沙盘内的地理模型,其实这个我早已看了不知多少遍,我也不说话,只等梵.科特尼继续说。
“……由于此城南面与西面都有河水环绕,形成了天然屏障。假如我们四面进击,则南与西两路短时间内不易奏功,反而还导致分兵出击使我军各处攻击力量都显得不够。更何况我军其实已是疲兵,室不适宜四面进攻。同时,从北面进攻则更是一种危险,那边其实已是敌军的势力范围,谁也不知道敌方援军什么时候到达。”
统领喝了一口水,才又接着说:“而反过来,假如我们集中一点攻击,恐怕效果就大不一样,危险程度也将大为降低,使我方伤亡率降到最小。集中攻击,我以为最好是从东面山坡上向下攻击,居高临下,可使敌方一览无遗,使我军最快攻破该城……”
“什么一览无遗?你知道拉姆斯特因城的城墙有多高?”统领的话还没说完,绝地军团另一位统领发里希.梵.阿泰已大着嗓门打断了这位老将略显保守的说话。
“你……恩,约二三十丈吧。”梵.科特尼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心中着实不爽,但一来年龄大了就算火气还在精力也不在了,二来又见这是前敌会议,当下忍住了气大略回答了一句。
“是呀,你也知道有二三十丈高,那旁边的山坡有多高?虽说后面的山顶有一百多丈高,却总不能让我们的士兵在疲累之余又去爬几个小时山再从山上往下面冲吧。而则山坡本身也就与城墙差不多高,想... -->>
第八章 围击拉姆斯特因
红云历1842年9月23日夜十一点,在我的直接指挥下,处于拉姆斯特因城外绕城河南面的四十万大军开始了攻城之战。
本来我率领的十五万镇北军加上三十万绝地军,应有四十五万。现在,由于攻城以及后续可能面对情况的需要,我令包括伤残在内的五万多人暂时回“蓟门关”,或修养或运送物资补给。另外在关内的五万镇北军,实际现在也掌握在我的手中,随时可以派上用场。
目前剩下的近四十万而号称“百万”的大军,几乎全是毫无损伤的精锐部队。
刚到城外,我就召集各部将领前来召开了紧急军事前敌会议,大军则暂时休息,恢复从昨夜以来大量透支的精力。其实,假如现在有一支精壮的部队突然冲入我阵,恐怕就会出现崩溃的情况。幸运的是,这种情况没有发生。
战士们多数在静静的休息。
这当然不是处于侥幸,侥幸只能胜得一时,而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我军刚一抵近城下,我就先命令宗尹的双鱼宫佯装攻城,却又很快后退至背城外河沟几丈之近,原地休息。这时,为了显得我军还后劲十足只待天黑再举进攻的局面,命令双鱼宫布置于全军外围,面向城墙一面的人都解甲、下马,很放松而有恃无恐状。
“不怕他们突然冲出来扰乱我们的阵脚吗?”宗尹有些疑惑。
“不,他们本以为我们应该已经疲累之极,假如我们不做出这个样子或许他们就会组织突围或进攻。现在,却反而摸不清我们的虚实,他们的主帅决不敢轻举妄动。而且,你还可以做得再像一点,派出一队人马在我们左近进进出出,似乎正有大军以及大批物资到来的样子。”
“哦,那我明白了,主要是让对手一时看不穿我们,而大军就争取时间布置好。”
“是,你明白就好,只要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你放手去做。”
宗尹大声保证一定要暂时麻痹敌人之后,就出去了。
此时,各部将领也都等候在外面了。
“让他们都进来吧。”
大家鱼贯而进。
“诸位,接下来,我们应该如何部署,如何破城,这是一个问题。”我首先把要讨论的内容抛出。
大家坐下之后,就开始了讨论。
我则一边思考着,一边注意倾听他们谈论的内容,种种设想。
过了一会,听大家的说法,对于速攻一事并无分歧,主要的问题是出现在具体方式上,由此而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此时,两派人几乎有些面红耳赤了。
一方认为应专注于一处作为突破口,集中兵力进行打击。
另一方则认为应以该城四面同时进攻,以潮水般不停息的攻击使敌人顾此失彼。
由于这两种见解都有可取之处,我决定结束双方的争论了。
“好了,我看大家都有了些想法,总这么大声争吵可不是办法。诸位,静一下。”
声音渐渐平息下来。
我首先问主张“专注一点”最力的哈罗德.梵.科特尼:“将军,您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您认为应该集中兵力?”对于他这样的老将,我还是要在语气上表现出应有的尊敬与和缓,特别在征询意见时。
梵.科特尼走过来指着桌上的军用沙盘道:“大人您看这里形势……”
这正是拉姆斯特因城周围的山河地理模型图。帝国北部这片原野地形确实比较独特。蓟门关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就是传统帝国地理知识上认为的“北地”。关内地带,属于一片高原的横截面,高原以西就是著名的云梦密林,以东纵列着并一直抵达海边的则是从我国延伸到象牙帝国境内的狼居胥山。“山”与“林”之间,就是这所谓的北地。
整个“北地”由蓟门关分为两段,关外部分则又分为两部分,就以拉姆斯特因城为界。城南两百公里,是高原逐渐平缓的一片缓冲,地势却呈现外窄内阔的相对情形。到了城周围,两边的“山”与“林”又一次汇聚到一起,在空隙中间形成了这座城。只是这里情况与蓟门关处又有差别。“关”所在处惟有“关”可交通内外,而“城”处周围还另有余隙,当初敌军正是穿过这余隙到达“城”后方前后夹击一举拿下了城。这样冒险的战略居然获得成功,更主要还在于我军的疏虞防范,北地驻军几乎全聚于“关”内,关外剩下的都是耕作之人。
当初我曾问过“镇北将军”怎么将如此险要地势拱手让人,居然连守军都没有几个。以我当时区区统制身份,回答自然是没有的。从旁的途径我才猜知,大概是由于将军府内地位之争导致各派势力将军队后撤,给了敌国以可乘之机。
这城外,面向南方恰有一条不太宽阔的河流自东向西流过,又折而向北从城左流过一直到了城外那片真正广阔的大平原。正是这条河流灌溉成就了纵两百、横两千公里的肥田沃土,也才成为了帝国主要的产粮区。
很不幸的是,这条河的位置令人觉得刚好放错了方向,似乎应该在城北门更好一些。但可惜,如今不是讨论该城当初如何设计并施工的问题。现在,我军就在河对岸与城上守军对峙。
如何克服这些既成事实并快速破城,才是当务之急。
我的眼光急速扫过巨大的沙盘内的地理模型,其实这个我早已看了不知多少遍,我也不说话,只等梵.科特尼继续说。
“……由于此城南面与西面都有河水环绕,形成了天然屏障。假如我们四面进击,则南与西两路短时间内不易奏功,反而还导致分兵出击使我军各处攻击力量都显得不够。更何况我军其实已是疲兵,室不适宜四面进攻。同时,从北面进攻则更是一种危险,那边其实已是敌军的势力范围,谁也不知道敌方援军什么时候到达。”
统领喝了一口水,才又接着说:“而反过来,假如我们集中一点攻击,恐怕效果就大不一样,危险程度也将大为降低,使我方伤亡率降到最小。集中攻击,我以为最好是从东面山坡上向下攻击,居高临下,可使敌方一览无遗,使我军最快攻破该城……”
“什么一览无遗?你知道拉姆斯特因城的城墙有多高?”统领的话还没说完,绝地军团另一位统领发里希.梵.阿泰已大着嗓门打断了这位老将略显保守的说话。
“你……恩,约二三十丈吧。”梵.科特尼话没说完就被打断了,心中着实不爽,但一来年龄大了就算火气还在精力也不在了,二来又见这是前敌会议,当下忍住了气大略回答了一句。
“是呀,你也知道有二三十丈高,那旁边的山坡有多高?虽说后面的山顶有一百多丈高,却总不能让我们的士兵在疲累之余又去爬几个小时山再从山上往下面冲吧。而则山坡本身也就与城墙差不多高,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