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挽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等经过仔细讨论之后认为,北直隶大部分地区依然还是无法种植玉米,只能种植高粱。
北直隶地区虽然看起来是平坦的一片平原,但是实则上却是洼地处处,京城四周就到处是这些洼地。
比如京城西北的海甸,就是一大片低洼的积水。虽然有不少勋臣贵戚都在此地治了园子,但是大片的洼地土地有水却无法种植粮食。
因为这些洼地积水并不是来自于河流注入的活水,而是下雨之后,从高处汇集到一处的死水,也就是所谓的斥卤。
如果天气干旱水分蒸发,则洼地土壤上留下的是白花花的盐碱。若是天气不旱,水分没有蒸发完毕,这些咸水又会渗入到土壤中,连地下水都成了苦水。
在这种洼地上,能存活的也只有莎草等寥寥几种植物了。且即便是莎草,也只能长到正常大小的三分之一。
春夏似火炕,秋季水汪汪,冬来白茫茫。这是我等农人,对这种洼地最大的感受。
之所以说这些洼地不能种植玉米,因为这玉米耐旱却不耐水涝。玉米成熟的时候,正是洼地的积水期,一旦发生水涝,玉米就会淹死,农人无有收成。
而高粱酒不一样了,即便是泡在水中,它也能有所收获。即便是发了水涝,农人坐在木盆上,也能收获一些高粱,不至于颗粒无收。
因此陛下所说的玉米,只能在高出洼地的丘陵上进行推广耕种,可以增加一些粮食产量,但是对于改变北直隶农业的根本状况,只能说略有助益。”
听完魏良卿的说法,崇祯沉默了许久,才感慨的说道:“说到底,还是要先治河啊。不解决的排水问题,就无法解决这些洼地的改造问题。”
在魏良卿的带领下,崇祯来到了庄子中间的一个大院子,院子内的三个地窖早上已经被打开了。
待到崇祯等人到来之后,地窖里的空气也早就更换干净了。得到了皇帝的准许,魏良卿顿时对着等候在边上的一群庄客下令,开始起出地窖中储藏的番薯。
被起出来的番薯种箱,同样按照在地窖里的编号排放整齐。魏良卿在一边对着崇祯解说道:“根据上林苑监农官的意见,臣等一共挖了3个地窖,通过不同的储藏方式进行对照。以对比出最好的越冬储藏薯种方式…”
经过检验比较,三个地窖中,一号地窖70%的薯种都腐烂了;而二号地窖腐烂了约四成;三号地窖最好,保存了近九成番薯。
经过查阅记录和几名农官的讨论,几人得出了一个结论,番薯越冬需要一定的温度,但是也需要给予定时换气。且堆放番薯不能过于密集等等。
崇祯很有兴趣的听完了他们讨论后得出的结论,然后说道:“诸位推导出结论的方式非常符合逻辑,也有大量观察的数据的支持。
朕觉得,这种讨论方式很不错。今后农科院不妨把这种总结方式,当做一种研究问题的工作方法。
朕以为,农科院是研究农业技术的地方。农科院不仅仅要研究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还要发现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甚至是确定研究农业的基本工作方法。
朕以为,以上种种研究都必须建立在足够的观察数据,并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可以复制的研究成果。朕以为,这种方法就叫做科学。
农科院的研究成果,不是用来向朝廷报喜的,而是用来指导大明的农业的生产的,因此实用性是首要的,且有效率的传播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朕建议,农科院可以创办一本农业科学杂志,介绍新的农作物,新的种植方式,新的生产方式等等。比如这个番薯越冬的技术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向天下农人进行介绍。”
魏良卿同几名农官互相对视了一眼,才脸色有古怪的说道:“可是陛下,大多数农人都不懂文字,臣等虽然可以研究农业技术,但是怎么把这些写成一篇文章,也一样是毫无头绪啊。”
朱由检转头叫来了柳敬亭,对着魏良卿介绍道:“这是大明时报的主笔柳敬亭,朕会让他派几个人过来,先替你们筹办起这份杂志。
但是关于文章这种东西,还是需要内行自己写作。不要想着写什么辞藻华丽的文章,只要老老实实的把怎么操作的方式写下来,能够让人按照文章操作就行。
至于农人现在看不懂没关系,朕打算把各地的治水农官分离开,治水的管治水,管理农业的管理农业,此外还要培养各县的农业技术人员,这些人能看得懂就行。
至于今后,只要义务小学教育能够不断的推行下去,终有一天,农人可以自己看懂这些知识的…”(未完待续)
等经过仔细讨论之后认为,北直隶大部分地区依然还是无法种植玉米,只能种植高粱。
北直隶地区虽然看起来是平坦的一片平原,但是实则上却是洼地处处,京城四周就到处是这些洼地。
比如京城西北的海甸,就是一大片低洼的积水。虽然有不少勋臣贵戚都在此地治了园子,但是大片的洼地土地有水却无法种植粮食。
因为这些洼地积水并不是来自于河流注入的活水,而是下雨之后,从高处汇集到一处的死水,也就是所谓的斥卤。
如果天气干旱水分蒸发,则洼地土壤上留下的是白花花的盐碱。若是天气不旱,水分没有蒸发完毕,这些咸水又会渗入到土壤中,连地下水都成了苦水。
在这种洼地上,能存活的也只有莎草等寥寥几种植物了。且即便是莎草,也只能长到正常大小的三分之一。
春夏似火炕,秋季水汪汪,冬来白茫茫。这是我等农人,对这种洼地最大的感受。
之所以说这些洼地不能种植玉米,因为这玉米耐旱却不耐水涝。玉米成熟的时候,正是洼地的积水期,一旦发生水涝,玉米就会淹死,农人无有收成。
而高粱酒不一样了,即便是泡在水中,它也能有所收获。即便是发了水涝,农人坐在木盆上,也能收获一些高粱,不至于颗粒无收。
因此陛下所说的玉米,只能在高出洼地的丘陵上进行推广耕种,可以增加一些粮食产量,但是对于改变北直隶农业的根本状况,只能说略有助益。”
听完魏良卿的说法,崇祯沉默了许久,才感慨的说道:“说到底,还是要先治河啊。不解决的排水问题,就无法解决这些洼地的改造问题。”
在魏良卿的带领下,崇祯来到了庄子中间的一个大院子,院子内的三个地窖早上已经被打开了。
待到崇祯等人到来之后,地窖里的空气也早就更换干净了。得到了皇帝的准许,魏良卿顿时对着等候在边上的一群庄客下令,开始起出地窖中储藏的番薯。
被起出来的番薯种箱,同样按照在地窖里的编号排放整齐。魏良卿在一边对着崇祯解说道:“根据上林苑监农官的意见,臣等一共挖了3个地窖,通过不同的储藏方式进行对照。以对比出最好的越冬储藏薯种方式…”
经过检验比较,三个地窖中,一号地窖70%的薯种都腐烂了;而二号地窖腐烂了约四成;三号地窖最好,保存了近九成番薯。
经过查阅记录和几名农官的讨论,几人得出了一个结论,番薯越冬需要一定的温度,但是也需要给予定时换气。且堆放番薯不能过于密集等等。
崇祯很有兴趣的听完了他们讨论后得出的结论,然后说道:“诸位推导出结论的方式非常符合逻辑,也有大量观察的数据的支持。
朕觉得,这种讨论方式很不错。今后农科院不妨把这种总结方式,当做一种研究问题的工作方法。
朕以为,农科院是研究农业技术的地方。农科院不仅仅要研究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还要发现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甚至是确定研究农业的基本工作方法。
朕以为,以上种种研究都必须建立在足够的观察数据,并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可以复制的研究成果。朕以为,这种方法就叫做科学。
农科院的研究成果,不是用来向朝廷报喜的,而是用来指导大明的农业的生产的,因此实用性是首要的,且有效率的传播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朕建议,农科院可以创办一本农业科学杂志,介绍新的农作物,新的种植方式,新的生产方式等等。比如这个番薯越冬的技术就可以写出一篇文章,向天下农人进行介绍。”
魏良卿同几名农官互相对视了一眼,才脸色有古怪的说道:“可是陛下,大多数农人都不懂文字,臣等虽然可以研究农业技术,但是怎么把这些写成一篇文章,也一样是毫无头绪啊。”
朱由检转头叫来了柳敬亭,对着魏良卿介绍道:“这是大明时报的主笔柳敬亭,朕会让他派几个人过来,先替你们筹办起这份杂志。
但是关于文章这种东西,还是需要内行自己写作。不要想着写什么辞藻华丽的文章,只要老老实实的把怎么操作的方式写下来,能够让人按照文章操作就行。
至于农人现在看不懂没关系,朕打算把各地的治水农官分离开,治水的管治水,管理农业的管理农业,此外还要培养各县的农业技术人员,这些人能看得懂就行。
至于今后,只要义务小学教育能够不断的推行下去,终有一天,农人可以自己看懂这些知识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