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津门 (1/2)
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七月的天津,正是秋高气爽长空万里的时候,带着微凉寒意的海风轻轻吹拂着天津,这个晚清繁华而热闹的港口城市。
天津,原意就是天子渡口的意思,自明永乐二年设卫筑城以来,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缘故,逐渐成为河海漕运的枢纽和盐业产销中心,南北商贾云聚,八方百姓杂处,俨然是京畿门户,经济繁荣的大都会。
1860年天津开埠后,九国列强在天津开设租界,随着港口贸易的发达和外国资本的输入,加上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常驻天津,天津更加成为北方繁华的商业中心、贸易港口和洋务运动的重镇。
光绪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黄昏,一架马车从官道上风尘仆仆的驶进了城门。早有直隶总督府内的人在城门洞里侯着,见到这辆涂有怡和洋行标识的马车驶过,一个书办模样的人赶忙迎上前去,问明情况后,隔着车厢帘子恭谨的垂首行礼,便转身招呼总督府的兵士们在前面带路,一路缓缓的向总督府驶去。
虽然天色已近黄昏,大街上依然行人如织热闹无比。各种天南地北的物品,乃至洋人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都堂而皇之的摆在街边的店铺里边,吸引着街边一双双好奇而期待的目光,掌柜的则安坐于柜台里面忙着和客人们谈价。
吸引目光的还有街面上不时走来的洋人,穿着燕尾服,戴着高高的礼帽,就连那些洋人的女子居然也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天津卫里的人们倒是见惯不惊了,而那些个四面八方的商旅过客们则一脸的惊讶和茫然。
而贩运货物的车队在街边就开始上货卸货,把那些个点货扛活的伙计们忙的是不亦乐乎。
更有那出了名的天津大麻花的招幌,和天津狗不理包子在夕阳的余晖中散发着热气腾腾的香气。
此刻,坐在马车上面的唐杰臣和林启兆虽然略微有些疲惫,但是看到这天津卫满大街的繁华场景,神情间也舒展开笑颜。
"子华兄觉得这天津卫比起上海来如何啊?"唐杰臣微微一笑问道。
这次为了说服身边这位林启兆,出面主持将来大清与洋人的合办银行事务,唐杰臣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和功夫,连老爷子的面子也抬了出来。
其实原本李鸿章李中堂是属意唐杰臣自己出面来主持的,在七月上旬就连续发来三封电报,催唐杰臣赴京。但唐杰臣却一直都颇为踌躇。
他并非是不愿意出面主持未来的合办银行,以唐家和北洋深厚的渊源,有李鸿章的一声召唤,唐杰臣自然是景行景从,从来没有拒绝的道理。他所以这样很犹豫,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对银行业务不太熟悉,担心自己不能替中堂大人办好这件差事,况且自己和怡和洋行还有合约在身,短时间内也无暇分身。左思右想后,唐杰臣便向李鸿章举荐了此刻身边这位林启兆。
林启兆祖上是苏州的盐商,曾以财力雄厚富甲天下闻名于江南。后林氏一族开枝散叶,涉足江南的丝绸、钱庄、典当、茶叶等行业,逐渐成为江南的一大望族。林启兆的父亲在钱庄业也是鼎鼎大名,名下控制着大量与银行业务有联系的钱庄、典当、银楼和金号。
尤其难得的是,林启兆的父亲虽然是旧式商人,思想却并不陈旧。大约是长年和洋人打交道的缘故,早在林启兆很小的时候,林启兆便在租界里购房置业,聘请洋人来教授林启兆的功课。后又专门托英国朋友将林启兆送到英国留洋学习经济。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林启兆本人对银行事务也比较熟悉,所以唐杰臣才一再向李鸿章力荐,并亲自陪着林启兆赶到津门来拜见李鸿章,商议合办银行的相关事宜。
此时的林启兆虽然也是面带微笑,望着车窗外的繁华之处,眉目间却似有隐隐的心事。
忽然听到唐杰臣问自己,不免摇了摇头说道,"眼下两个地方繁华的光景倒也差不多,但津门和上海比起来,终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倒是觉得上海接受洋人的东西更快一些,西洋的气息也更浓厚一些,津门却更多的是北洋的味道。"
唐杰臣深以为是的点了点头,他和林启兆的看法一样,以一个生意人的眼光,他更加看好上海将来的发展,何况洋人的大部分投资都是落脚于上海,江南又是全国财赋根本所在。只不过事涉北洋,此时却也不愿意多谈这个话题。
想到很快就要见到李鸿章,唐杰臣的心里还是微微有点惶然,不知道这次自己这件事情究竟办得如何,由此不免又叮嘱了林启兆几句。
他对林启兆的... -->>
七月的天津,正是秋高气爽长空万里的时候,带着微凉寒意的海风轻轻吹拂着天津,这个晚清繁华而热闹的港口城市。
天津,原意就是天子渡口的意思,自明永乐二年设卫筑城以来,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的缘故,逐渐成为河海漕运的枢纽和盐业产销中心,南北商贾云聚,八方百姓杂处,俨然是京畿门户,经济繁荣的大都会。
1860年天津开埠后,九国列强在天津开设租界,随着港口贸易的发达和外国资本的输入,加上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常驻天津,天津更加成为北方繁华的商业中心、贸易港口和洋务运动的重镇。
光绪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黄昏,一架马车从官道上风尘仆仆的驶进了城门。早有直隶总督府内的人在城门洞里侯着,见到这辆涂有怡和洋行标识的马车驶过,一个书办模样的人赶忙迎上前去,问明情况后,隔着车厢帘子恭谨的垂首行礼,便转身招呼总督府的兵士们在前面带路,一路缓缓的向总督府驶去。
虽然天色已近黄昏,大街上依然行人如织热闹无比。各种天南地北的物品,乃至洋人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都堂而皇之的摆在街边的店铺里边,吸引着街边一双双好奇而期待的目光,掌柜的则安坐于柜台里面忙着和客人们谈价。
吸引目光的还有街面上不时走来的洋人,穿着燕尾服,戴着高高的礼帽,就连那些洋人的女子居然也在大街上招摇过市,天津卫里的人们倒是见惯不惊了,而那些个四面八方的商旅过客们则一脸的惊讶和茫然。
而贩运货物的车队在街边就开始上货卸货,把那些个点货扛活的伙计们忙的是不亦乐乎。
更有那出了名的天津大麻花的招幌,和天津狗不理包子在夕阳的余晖中散发着热气腾腾的香气。
此刻,坐在马车上面的唐杰臣和林启兆虽然略微有些疲惫,但是看到这天津卫满大街的繁华场景,神情间也舒展开笑颜。
"子华兄觉得这天津卫比起上海来如何啊?"唐杰臣微微一笑问道。
这次为了说服身边这位林启兆,出面主持将来大清与洋人的合办银行事务,唐杰臣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和功夫,连老爷子的面子也抬了出来。
其实原本李鸿章李中堂是属意唐杰臣自己出面来主持的,在七月上旬就连续发来三封电报,催唐杰臣赴京。但唐杰臣却一直都颇为踌躇。
他并非是不愿意出面主持未来的合办银行,以唐家和北洋深厚的渊源,有李鸿章的一声召唤,唐杰臣自然是景行景从,从来没有拒绝的道理。他所以这样很犹豫,主要还是考虑到自己对银行业务不太熟悉,担心自己不能替中堂大人办好这件差事,况且自己和怡和洋行还有合约在身,短时间内也无暇分身。左思右想后,唐杰臣便向李鸿章举荐了此刻身边这位林启兆。
林启兆祖上是苏州的盐商,曾以财力雄厚富甲天下闻名于江南。后林氏一族开枝散叶,涉足江南的丝绸、钱庄、典当、茶叶等行业,逐渐成为江南的一大望族。林启兆的父亲在钱庄业也是鼎鼎大名,名下控制着大量与银行业务有联系的钱庄、典当、银楼和金号。
尤其难得的是,林启兆的父亲虽然是旧式商人,思想却并不陈旧。大约是长年和洋人打交道的缘故,早在林启兆很小的时候,林启兆便在租界里购房置业,聘请洋人来教授林启兆的功课。后又专门托英国朋友将林启兆送到英国留洋学习经济。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林启兆本人对银行事务也比较熟悉,所以唐杰臣才一再向李鸿章力荐,并亲自陪着林启兆赶到津门来拜见李鸿章,商议合办银行的相关事宜。
此时的林启兆虽然也是面带微笑,望着车窗外的繁华之处,眉目间却似有隐隐的心事。
忽然听到唐杰臣问自己,不免摇了摇头说道,"眼下两个地方繁华的光景倒也差不多,但津门和上海比起来,终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我倒是觉得上海接受洋人的东西更快一些,西洋的气息也更浓厚一些,津门却更多的是北洋的味道。"
唐杰臣深以为是的点了点头,他和林启兆的看法一样,以一个生意人的眼光,他更加看好上海将来的发展,何况洋人的大部分投资都是落脚于上海,江南又是全国财赋根本所在。只不过事涉北洋,此时却也不愿意多谈这个话题。
想到很快就要见到李鸿章,唐杰臣的心里还是微微有点惶然,不知道这次自己这件事情究竟办得如何,由此不免又叮嘱了林启兆几句。
他对林启兆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