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京师大学堂 (1/2)
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将同文馆改建为京师大学堂的折子,正是光绪授意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家鼐等人上的。
孙家鼐和翁同龢一样,都曾担任帝师,他们两人在此时的朝廷中枢中,是最有威望的两位大臣。不过在穿越而来的光绪心目中,孙家鼐比起翁同龢来,要更加务实和开明。历史上,正是这位孙家鼐在甲午的时候,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和日本开战。戊戌时期,身为帝党的他赞成光绪的许多新政,并担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一职。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罢新法,悉复旧制",却独留京师大学堂,而身为帝党的孙家鼐也未获罪。仅此一点便可以看出,孙家鼐绝非庸碌之辈,也不是空有书生意气,不懂朝局政治的迂腐之人。
事实上,在光绪眼里,这位孙家鼐也并非最合适的人选,孙家鼐虽然也主张向西方学习,走的却仍然是后来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路子,这种缝缝补补的见识和光绪想要的差距甚远。
从深心里说,光绪也很希望像发现陈卓那样,发现一个主持京师大学堂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哪里又有那么多金手指可以开。在这个举国封闭,一片蒙昧的时代,能够有这样的见识已经很不错了,况且光绪终日都在皇宫里面和那些大臣打转,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慢慢发掘。
所以从去年年末,光绪便有意识的频繁和孙家鼐这样的御史清流们接触,畅谈国事,明晰学识,为的也正是开办京师大学堂。而这些人当中,最有可能支持光绪的,恐怕也只有孙家鼐了。
果然,在明白了光绪开办京师大学堂的主张后,孙家鼐大为赞同,并立即联络了几个御史清流,一同向朝廷上折建言,请求将同文馆改建为京师大学堂。
仁寿殿内,听着这个忽然冒出来的京师大学堂,慈禧也是颇为踌躇。
听了孙毓汶的解说,对这个京师大学堂慈禧也慢慢明白了所以,和当年赞同创办同文馆一样,对开办京师大学堂能够给眼下的朝廷带来的好处,慈禧内心中也是有几分认同的。
这些年来,这个朝廷都是她在当家,她自然明白朝廷的根底。朝廷中这些老臣勋旧虽有忠心,但却无办事能力,守成尚且不足,更加谈不上创新了。像李鸿章在北洋办的那些矿山、铁路、电报局、制造局等,哪一样不需要精通西洋诸学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科举是万万培养不出来的,培养新的人才,只能改用新的办法。
但是孙毓汶最后颇有深意的一句话,又让慈禧大为头痛。孙毓汶告诉慈禧,开办京师大学堂是皇上的主意。
"皇上这些日子是怎么了,朝廷是事务也没见他这么用心过,怎么成天就琢磨开办学校的事情啊?"慈禧皱眉说道。
"微臣也不是很明白,所以特来请太后的示下。"孙毓汶不置可否的说道。
他对京师大学堂倒并不是很在意,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把一些个书生弄在一起,远远比不上那个新建陆军学校让人惊心的。他顾忌的是慈禧的态度,以及帝党一系,会不会因此逐渐得势。
见孙毓汶没有什么态度,慈禧又把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的刚毅。
见慈禧望向自己,刚毅迟疑了片刻说道,"奴才对开办京师大学堂有些异议,洋人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的,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纲常伦理,道德文章,向来是我朝取士的根本。倘若开办京师大学堂,这些学子将来又能从朝廷获得官职,我朝的科举又将置于何处?岂不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孙家鼐的折子慈禧并没有看,也不知道里面有着这么一条,从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学子,朝廷将实授官职。此刻听刚毅一说,拿过桌上的折子仔细的看了一会儿说道,"我看孙家鼐的折子里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倘若朝廷将来不给这些毕业的学子一定的官职,你们想想,又有谁会去读这个京师大学堂呢?科举连着官场,士子们才会趋之若鹜,这里面的道理你们都清楚,总还是要有点实在的利益,才会让士子们弃旧学而就新学嘛。"
"太后的意思奴才明白,但是科举是固国安邦的根本,国之重器不能轻动,还望太后深思。"刚毅垂首说道。
"科举还是要办的,这个京师大学堂嘛..."慈禧犹豫了一下说道,"回头我再把皇上叫来斟酌一下,但是你们几个军机大臣心里也要有个数,倘若咱们大清也能像洋人那样造出坚船利炮,又何至于现在处处看洋人的脸色呢?就算是奇技淫巧,学一点也影响不了什么大局。"
说着慈禧又深深的叹了口气,"要是这些法子是你们想出来的,你们说我心里该有多高兴啊。你们也要给我争争气,不要什么事情都落在皇上身边那些人的后面,忠心要有,做事情的能力也要有,你们啊,多向李鸿章学学吧,那才是真正的老诚谋国。"
孙毓汶和刚毅赶忙站起身来,恭谨的答应了一声,心中除了些许的不以为然外,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疑虑和惊惧。
看情形,太后对开办京师大学堂还是支持的,一个陆军学校,现在又是一个京师大学堂,如今看皇上走的每一步,怎么都像是比照着太后的心思布下的路数,皇上这才二十岁,对太后的心意就琢磨的这么透彻,匪夷所思啊!
...
开办京师大学堂这样的新学,光绪确实也琢磨过慈禧的心思,不过按照光绪对历史的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真正的阻力,其实并不在慈禧这里。戊戌变法那么大的阵仗,独独保留京师大学堂,说明慈禧也不完全是不明白事理的人,而且科举最终也是在慈禧手里废掉的,可见国家危难,也逼迫的她也不得不面对泰西日渐强盛,大清逐渐衰微的局面,想着用新学来挽救满清的天下。
举新学而汰旧学,真正的阻力其实是在士大夫和身后万千的学子身上。起于隋唐的科举制度,一直沿习了一千多年,但是到了明清两代,伴随着八股文盛行,科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考试制度,而是逐渐演变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进程中一个巨大的魔兽。
一方面,科举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科举及第者享有光宗耀祖鱼跃龙门的荣誉,让天下学子争先恐后,一头转进八股文中,竭力维护科举的正统。再加上中国文化传统... -->>
将同文馆改建为京师大学堂的折子,正是光绪授意都察院左都御史孙家鼐等人上的。
孙家鼐和翁同龢一样,都曾担任帝师,他们两人在此时的朝廷中枢中,是最有威望的两位大臣。不过在穿越而来的光绪心目中,孙家鼐比起翁同龢来,要更加务实和开明。历史上,正是这位孙家鼐在甲午的时候,强烈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和日本开战。戊戌时期,身为帝党的他赞成光绪的许多新政,并担任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一职。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罢新法,悉复旧制",却独留京师大学堂,而身为帝党的孙家鼐也未获罪。仅此一点便可以看出,孙家鼐绝非庸碌之辈,也不是空有书生意气,不懂朝局政治的迂腐之人。
事实上,在光绪眼里,这位孙家鼐也并非最合适的人选,孙家鼐虽然也主张向西方学习,走的却仍然是后来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路子,这种缝缝补补的见识和光绪想要的差距甚远。
从深心里说,光绪也很希望像发现陈卓那样,发现一个主持京师大学堂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哪里又有那么多金手指可以开。在这个举国封闭,一片蒙昧的时代,能够有这样的见识已经很不错了,况且光绪终日都在皇宫里面和那些大臣打转,也没有时间和条件去慢慢发掘。
所以从去年年末,光绪便有意识的频繁和孙家鼐这样的御史清流们接触,畅谈国事,明晰学识,为的也正是开办京师大学堂。而这些人当中,最有可能支持光绪的,恐怕也只有孙家鼐了。
果然,在明白了光绪开办京师大学堂的主张后,孙家鼐大为赞同,并立即联络了几个御史清流,一同向朝廷上折建言,请求将同文馆改建为京师大学堂。
仁寿殿内,听着这个忽然冒出来的京师大学堂,慈禧也是颇为踌躇。
听了孙毓汶的解说,对这个京师大学堂慈禧也慢慢明白了所以,和当年赞同创办同文馆一样,对开办京师大学堂能够给眼下的朝廷带来的好处,慈禧内心中也是有几分认同的。
这些年来,这个朝廷都是她在当家,她自然明白朝廷的根底。朝廷中这些老臣勋旧虽有忠心,但却无办事能力,守成尚且不足,更加谈不上创新了。像李鸿章在北洋办的那些矿山、铁路、电报局、制造局等,哪一样不需要精通西洋诸学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科举是万万培养不出来的,培养新的人才,只能改用新的办法。
但是孙毓汶最后颇有深意的一句话,又让慈禧大为头痛。孙毓汶告诉慈禧,开办京师大学堂是皇上的主意。
"皇上这些日子是怎么了,朝廷是事务也没见他这么用心过,怎么成天就琢磨开办学校的事情啊?"慈禧皱眉说道。
"微臣也不是很明白,所以特来请太后的示下。"孙毓汶不置可否的说道。
他对京师大学堂倒并不是很在意,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把一些个书生弄在一起,远远比不上那个新建陆军学校让人惊心的。他顾忌的是慈禧的态度,以及帝党一系,会不会因此逐渐得势。
见孙毓汶没有什么态度,慈禧又把目光投向了坐在一旁的刚毅。
见慈禧望向自己,刚毅迟疑了片刻说道,"奴才对开办京师大学堂有些异议,洋人的东西未必都是好的,不过是奇技淫巧罢了。纲常伦理,道德文章,向来是我朝取士的根本。倘若开办京师大学堂,这些学子将来又能从朝廷获得官职,我朝的科举又将置于何处?岂不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
孙家鼐的折子慈禧并没有看,也不知道里面有着这么一条,从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学子,朝廷将实授官职。此刻听刚毅一说,拿过桌上的折子仔细的看了一会儿说道,"我看孙家鼐的折子里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倘若朝廷将来不给这些毕业的学子一定的官职,你们想想,又有谁会去读这个京师大学堂呢?科举连着官场,士子们才会趋之若鹜,这里面的道理你们都清楚,总还是要有点实在的利益,才会让士子们弃旧学而就新学嘛。"
"太后的意思奴才明白,但是科举是固国安邦的根本,国之重器不能轻动,还望太后深思。"刚毅垂首说道。
"科举还是要办的,这个京师大学堂嘛..."慈禧犹豫了一下说道,"回头我再把皇上叫来斟酌一下,但是你们几个军机大臣心里也要有个数,倘若咱们大清也能像洋人那样造出坚船利炮,又何至于现在处处看洋人的脸色呢?就算是奇技淫巧,学一点也影响不了什么大局。"
说着慈禧又深深的叹了口气,"要是这些法子是你们想出来的,你们说我心里该有多高兴啊。你们也要给我争争气,不要什么事情都落在皇上身边那些人的后面,忠心要有,做事情的能力也要有,你们啊,多向李鸿章学学吧,那才是真正的老诚谋国。"
孙毓汶和刚毅赶忙站起身来,恭谨的答应了一声,心中除了些许的不以为然外,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疑虑和惊惧。
看情形,太后对开办京师大学堂还是支持的,一个陆军学校,现在又是一个京师大学堂,如今看皇上走的每一步,怎么都像是比照着太后的心思布下的路数,皇上这才二十岁,对太后的心意就琢磨的这么透彻,匪夷所思啊!
...
开办京师大学堂这样的新学,光绪确实也琢磨过慈禧的心思,不过按照光绪对历史的了解,开办京师大学堂真正的阻力,其实并不在慈禧这里。戊戌变法那么大的阵仗,独独保留京师大学堂,说明慈禧也不完全是不明白事理的人,而且科举最终也是在慈禧手里废掉的,可见国家危难,也逼迫的她也不得不面对泰西日渐强盛,大清逐渐衰微的局面,想着用新学来挽救满清的天下。
举新学而汰旧学,真正的阻力其实是在士大夫和身后万千的学子身上。起于隋唐的科举制度,一直沿习了一千多年,但是到了明清两代,伴随着八股文盛行,科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考试制度,而是逐渐演变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进程中一个巨大的魔兽。
一方面,科举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科举及第者享有光宗耀祖鱼跃龙门的荣誉,让天下学子争先恐后,一头转进八股文中,竭力维护科举的正统。再加上中国文化传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