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场面、情面和体面 (2/2)
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一个人的甲午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鸿章和张佩纶急忙跪下,只听小恭子不急不缓的声音徐徐念道,"近日朕夜读李鸿章当年进京赶考时所作诗篇十首,获益良多,感悟良多。李鸿章多年来不惧讥讽,不畏劳苦,一心办理洋务,开创出北洋今日之局面,朕心知之,亦慰之。故朕特意誊写李鸿章诗一首,赐予李鸿章,以表朕勉励关怀的心意。"
宣读完皇上的口谕,小恭子毕恭毕敬的将手中捧着的匣子递到李鸿章手中,忙又依照规矩给李鸿章请了安,便先行告退。
平白无故的,皇上忽然赐诗一首,李鸿章和张佩纶一时都有些茫然,望着匣子里的那卷纸有些不知所措。
良久,李鸿章扬了扬手,"打开看看吧。"
张佩纶轻轻将已经裱好的长幅展开在桌面上,定睛望去,上面赫然是李鸿章当年进京赶考时所作的那首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和皇上平日温和端正的字体不同,这首诗的字显得随意而潦草,似乎是一气呵成一般,在笔锋勾画间,隐隐透出些许掩饰不住的激荡之意。顿时,李鸿章和张佩纶都有些怔住了。
皇上为何会忽然赐这首诗给中堂大人?张佩纶皱着眉头,眼神中全是一股深沉的迷茫。
耳边却听到李鸿章仿佛自言自语般吟诵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客堂内,李鸿章的声音显得苍老而深沉,那诗中曾经的意气风发,此刻在李鸿章口中,竟然变得无比消沉和伤感,似乎只是一个老人在感怀旧日的时光。
忽然间,李鸿章仰天大笑,目光中隐隐透出无限的感慨和无尽的惆怅。
"幼樵知道皇上为何赐诗于我吗?"李鸿章笑容一收,目光如炬。
张佩纶摇了摇头,要说皇上将自己写的诗赐予李中堂,多少还能理解,皇上将李中堂当年的诗誊写一遍,再赐予李中堂,这其中的意思就复杂多了。
"皇上是在用这首诗暗示,我李鸿章老了,往事已矣,不复当年的豪情了。"李鸿章有些自嘲的一笑,接着又说道,"或许皇上也还有一层意思,幼樵,你来说说看,皇上另外一层意思是什么啊?"
张佩纶心思极快,李鸿章刚一点拨,便明白了其中的所以然,静静的站在一旁说道,"皇上的意思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堂大人老了,可皇上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李鸿章呵呵一笑,将手一拍说道,"正是此意。你去吩咐下面的人,今日我们就动身回津门,给太后皇上辞行折子我早就备好了,一会儿你跑一趟,给我递进去。咱们还是回到咱们的北洋,坐看风云变幻吧。"
张佩纶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走去。走了几步,还是忍不住回头问道,"莫非皇上赐诗的目的,就是暗示我们不要再管编练新军的事情,皇上自有主张?"
"未必如此,也未必不如此。"李鸿章淡淡一笑,"人心中的东西,有时候只能去猜,猜对了或许就万事无忧,猜错了有可能便是万劫不复。或许,真的如皇上所言,老夫老了,是英雄迟暮了..."
一声长长的叹息,李鸿章招了招手,将张佩纶叫到身边,"老夫不是怯弱之人,也断然不会因为皇上这么一点意思,便改变自己的主张。这些日子老夫其实也想了很多,我李鸿章不愿让北洋掺和进京城里的这些权利之争,不是为了我李鸿章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北洋。北洋一旦卷入,势必成为各方势力追逐攻讦的焦点,随时都可能被人借题发挥,随时都可能被人踩在脚下..."
"老夫确实老了,心气也不如当年了。可这些日子仔细的琢磨,也慢慢明白了一些东西。其实这盘棋从一开始,我们便已经受制于皇上了。你想想看,去年春节我们从林启兆手里收获了100万两银子,北洋上下人心鼓舞,多年的欠饷发下去了,北洋水师的弹药也解决了一部分,该办的事情也能够腾出手去做一些了。而今年,林启兆更是从北洋手中接管了江南制造局、上海织布局,凭借其家族在上海商界的实力,经营的风生水起,我北洋在财力方面对其的依赖也日益加深。前不久,甚至还有人建议老夫将轮船招商局都一并交与林启兆管理。现在想想,皇上的这一步棋子才是真正的深不可测,老夫可以不惧翁同龢之流的弹劾,但是北洋不能没有银子啊!"
"所以中堂大人决意回津门,中堂大人就不怕因为袁世凯,而将整个北洋都牵涉进朝局之争中吗?"张佩纶搀扶着李鸿章缓缓坐下,又拿过一个垫子放在他的头颈出,轻轻问道。
"老夫原想着在京城里面拖着,等袁世凯寻到一个在朝鲜无法脱身的理由,以老夫的身份出面说服太后,想必不会有多大问题,这样在明面上也不会得罪皇上。可是没有想到袁世凯竟像患了失心疯般,如飞蛾扑火,弃北洋于不顾。权衡之下,老夫此刻只能是退让一步了。说老夫老了,笑话!我李鸿章不是英雄迟暮,是英雄气短。朝廷要是能足额足数拨付我北洋的银子,我李鸿章何至于忧谗畏讥,困顿如此!"李鸿章冷冷一哼,目光中隐隐闪过一丝寒光。
"想不到皇上如此年轻,心思便如此缜密,心计又是如此深沉,真的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啊。"张佩纶忍不住感慨道。
"有时候,我是真的希望皇上是聪明睿智的君主,能让这个积弱已久的国家幡然振兴。有的时候,我又害怕皇上是聪明睿智的君主,帝后之争,稍有不测,立刻便是祸起萧墙,朝廷乱了,国家就更乱了。这么些年来,我就是这么夹在中间苦苦熬着,也不知道何日才能熬到头啊..."李鸿章将头靠在椅子上面,微闭着双眼,像是沉睡了一般,声音越来越轻。
当日,不顾漫天风雪,李鸿章带着张佩纶等人,匆匆赶回了津门。匆匆而来,匆匆而归,无限惆怅似乎都化于漫天风雪中了。
...
在李鸿章离开京城的同一日,袁世凯也在旅顺登上马车,向着京城疾驰而去。
冬季已经封冻,从海上前往津门是没有办法的了。为了赶在年前到达京城,袁世凯只能不顾一路颠簸,催促着马车向京城奔去。随行的从人倒也知情识趣,这日特意在马车中温上了一壶酒,借着几许的酒意,袁世凯挑开车帘向窗外望去。
人生际遇,几番起伏,便如此刻这片白茫茫的世界,看不清楚也看不明白。
回想当年,因为在朝鲜镇压开化党人的叛乱,被人扣上了"擅启边衅"的罪名,中日谈判时,日本派伊藤博文来天津,更是提出惩办袁世凯的要求,内外交困的处境中,他自己不得已施展以屈求伸的策略,托故母病,请假回籍。
正当他以为人生之志不复施展的时候,几个月后,李鸿章便向朝廷举荐他为驻朝鲜商务委员,并专程在津门相候,对他笑言道:"今如演戏,台已成,客已请,专待汝登场矣。"从此,开始了他在朝鲜的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而此时,想到京城内的一场大戏也已经将要开场了,吉凶祸福,孰难猜测,袁世凯的脸上忽然浮起一丝绝然的神色。
人生这场大戏,就如同一场赌博,要么不赌,要赌就是身家性命全押上,也不枉轰轰烈烈一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鸿章和张佩纶急忙跪下,只听小恭子不急不缓的声音徐徐念道,"近日朕夜读李鸿章当年进京赶考时所作诗篇十首,获益良多,感悟良多。李鸿章多年来不惧讥讽,不畏劳苦,一心办理洋务,开创出北洋今日之局面,朕心知之,亦慰之。故朕特意誊写李鸿章诗一首,赐予李鸿章,以表朕勉励关怀的心意。"
宣读完皇上的口谕,小恭子毕恭毕敬的将手中捧着的匣子递到李鸿章手中,忙又依照规矩给李鸿章请了安,便先行告退。
平白无故的,皇上忽然赐诗一首,李鸿章和张佩纶一时都有些茫然,望着匣子里的那卷纸有些不知所措。
良久,李鸿章扬了扬手,"打开看看吧。"
张佩纶轻轻将已经裱好的长幅展开在桌面上,定睛望去,上面赫然是李鸿章当年进京赶考时所作的那首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和皇上平日温和端正的字体不同,这首诗的字显得随意而潦草,似乎是一气呵成一般,在笔锋勾画间,隐隐透出些许掩饰不住的激荡之意。顿时,李鸿章和张佩纶都有些怔住了。
皇上为何会忽然赐这首诗给中堂大人?张佩纶皱着眉头,眼神中全是一股深沉的迷茫。
耳边却听到李鸿章仿佛自言自语般吟诵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客堂内,李鸿章的声音显得苍老而深沉,那诗中曾经的意气风发,此刻在李鸿章口中,竟然变得无比消沉和伤感,似乎只是一个老人在感怀旧日的时光。
忽然间,李鸿章仰天大笑,目光中隐隐透出无限的感慨和无尽的惆怅。
"幼樵知道皇上为何赐诗于我吗?"李鸿章笑容一收,目光如炬。
张佩纶摇了摇头,要说皇上将自己写的诗赐予李中堂,多少还能理解,皇上将李中堂当年的诗誊写一遍,再赐予李中堂,这其中的意思就复杂多了。
"皇上是在用这首诗暗示,我李鸿章老了,往事已矣,不复当年的豪情了。"李鸿章有些自嘲的一笑,接着又说道,"或许皇上也还有一层意思,幼樵,你来说说看,皇上另外一层意思是什么啊?"
张佩纶心思极快,李鸿章刚一点拨,便明白了其中的所以然,静静的站在一旁说道,"皇上的意思是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中堂大人老了,可皇上正青春年少,意气风发。"
李鸿章呵呵一笑,将手一拍说道,"正是此意。你去吩咐下面的人,今日我们就动身回津门,给太后皇上辞行折子我早就备好了,一会儿你跑一趟,给我递进去。咱们还是回到咱们的北洋,坐看风云变幻吧。"
张佩纶答应了一声,转身向外走去。走了几步,还是忍不住回头问道,"莫非皇上赐诗的目的,就是暗示我们不要再管编练新军的事情,皇上自有主张?"
"未必如此,也未必不如此。"李鸿章淡淡一笑,"人心中的东西,有时候只能去猜,猜对了或许就万事无忧,猜错了有可能便是万劫不复。或许,真的如皇上所言,老夫老了,是英雄迟暮了..."
一声长长的叹息,李鸿章招了招手,将张佩纶叫到身边,"老夫不是怯弱之人,也断然不会因为皇上这么一点意思,便改变自己的主张。这些日子老夫其实也想了很多,我李鸿章不愿让北洋掺和进京城里的这些权利之争,不是为了我李鸿章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北洋。北洋一旦卷入,势必成为各方势力追逐攻讦的焦点,随时都可能被人借题发挥,随时都可能被人踩在脚下..."
"老夫确实老了,心气也不如当年了。可这些日子仔细的琢磨,也慢慢明白了一些东西。其实这盘棋从一开始,我们便已经受制于皇上了。你想想看,去年春节我们从林启兆手里收获了100万两银子,北洋上下人心鼓舞,多年的欠饷发下去了,北洋水师的弹药也解决了一部分,该办的事情也能够腾出手去做一些了。而今年,林启兆更是从北洋手中接管了江南制造局、上海织布局,凭借其家族在上海商界的实力,经营的风生水起,我北洋在财力方面对其的依赖也日益加深。前不久,甚至还有人建议老夫将轮船招商局都一并交与林启兆管理。现在想想,皇上的这一步棋子才是真正的深不可测,老夫可以不惧翁同龢之流的弹劾,但是北洋不能没有银子啊!"
"所以中堂大人决意回津门,中堂大人就不怕因为袁世凯,而将整个北洋都牵涉进朝局之争中吗?"张佩纶搀扶着李鸿章缓缓坐下,又拿过一个垫子放在他的头颈出,轻轻问道。
"老夫原想着在京城里面拖着,等袁世凯寻到一个在朝鲜无法脱身的理由,以老夫的身份出面说服太后,想必不会有多大问题,这样在明面上也不会得罪皇上。可是没有想到袁世凯竟像患了失心疯般,如飞蛾扑火,弃北洋于不顾。权衡之下,老夫此刻只能是退让一步了。说老夫老了,笑话!我李鸿章不是英雄迟暮,是英雄气短。朝廷要是能足额足数拨付我北洋的银子,我李鸿章何至于忧谗畏讥,困顿如此!"李鸿章冷冷一哼,目光中隐隐闪过一丝寒光。
"想不到皇上如此年轻,心思便如此缜密,心计又是如此深沉,真的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啊。"张佩纶忍不住感慨道。
"有时候,我是真的希望皇上是聪明睿智的君主,能让这个积弱已久的国家幡然振兴。有的时候,我又害怕皇上是聪明睿智的君主,帝后之争,稍有不测,立刻便是祸起萧墙,朝廷乱了,国家就更乱了。这么些年来,我就是这么夹在中间苦苦熬着,也不知道何日才能熬到头啊..."李鸿章将头靠在椅子上面,微闭着双眼,像是沉睡了一般,声音越来越轻。
当日,不顾漫天风雪,李鸿章带着张佩纶等人,匆匆赶回了津门。匆匆而来,匆匆而归,无限惆怅似乎都化于漫天风雪中了。
...
在李鸿章离开京城的同一日,袁世凯也在旅顺登上马车,向着京城疾驰而去。
冬季已经封冻,从海上前往津门是没有办法的了。为了赶在年前到达京城,袁世凯只能不顾一路颠簸,催促着马车向京城奔去。随行的从人倒也知情识趣,这日特意在马车中温上了一壶酒,借着几许的酒意,袁世凯挑开车帘向窗外望去。
人生际遇,几番起伏,便如此刻这片白茫茫的世界,看不清楚也看不明白。
回想当年,因为在朝鲜镇压开化党人的叛乱,被人扣上了"擅启边衅"的罪名,中日谈判时,日本派伊藤博文来天津,更是提出惩办袁世凯的要求,内外交困的处境中,他自己不得已施展以屈求伸的策略,托故母病,请假回籍。
正当他以为人生之志不复施展的时候,几个月后,李鸿章便向朝廷举荐他为驻朝鲜商务委员,并专程在津门相候,对他笑言道:"今如演戏,台已成,客已请,专待汝登场矣。"从此,开始了他在朝鲜的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而此时,想到京城内的一场大戏也已经将要开场了,吉凶祸福,孰难猜测,袁世凯的脸上忽然浮起一丝绝然的神色。
人生这场大戏,就如同一场赌博,要么不赌,要赌就是身家性命全押上,也不枉轰轰烈烈一场。(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