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廿年变迁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为家在新房中间的三层,今天来客了,是李爸的同学,市里某报社的编辑,为人老实本分死守钱,能够清晰的记住银行存折本上两年的流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相对于李父消瘦略黄的长脸,他的脸略短一些,也比平常人白上一些。
李妈正在做晚饭,两尺来长的鲩鱼用来做酥炸鱼,一半用来待客,另一半装好打算托人带给去了隔壁县读师范的李为的姐姐。李妈一副标准的知性青年的打扮,整齐的齐耳短发配上一张圆脸,穿着深色的小西装,显得利索。
“哪来这么大鱼啊”李为惊奇的问道。
“你二舅上午拎来的,他去年包了村的野水库,没放鱼苗所以也没管,前些天发大水漫了水库,跑了很多鱼出来,这七仔妹他各给一些,你说这当真好玩么”李妈开心的说道,圆脸显得更加溜圆,一边小心翼翼的照看着给鱼翻面“你再去卫生间看下。”
洗澡盆里满满的装着一条鱼,旁边的小一号澡盆里放着四五个比脸大的蚌壳,不由得李为想念起母亲的老家来。
李母的老家是附近较大镇子上的,主街道上有个两三百来户人家。一条三四百米长的直街和一条反S形的辅路构成了歪扭的“8”字。直路面刚好可以容纳一辆解放车慢慢吞吞的通过,满是斑点的水泥路面修了半截后发现钱不够了,于是后半截保留了踩了数百年的光面黑色硬土,两者自然驳接无落差,倒也不觉得怪异。路两旁接着一米来长的凸起的路肩,有高有低并不一边齐平,说是路肩其实就是人家的檐底,只是镇上房子较高显得罢了。
房子都是统一的结构,约4米宽的长盒状的两层斜屋面瓦房,中间夹了个小院子。大门是和古装剧里一样,由八九块门扇子拼接起来,平常的时候两侧各有一扇活动门进出,待到赶集时,就全部卸下来。往里是个正方形的厅子,后面接的是房间和灶房。厅子里布置都极为简单,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的是伟人的大幅肖像照,也有老人过世不久的人家摆的是遗照,下面有张长案子摆上烛台,旁边再接一张大的八仙桌和四张条凳,厅的另一侧都有一张竹摇椅,坐上去就吱呀吱呀的响个不停。有好美的人家墙上胡乱再挂了些年画,有大胖小子、仙女、开国元帅群英图等等,港台风刮过来后,四大天王、张曼玉之类的也都纷纷跟着上了墙,但都是些清一色的变形大头照,不注意的还以为活见了个鬼。小院子里就一台压水机,其他什么也没有,倒不是说人们已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拯救全世界的道理,只是恰好水脉在哪而已。后院的房子多是破旧不堪的仓库用房,主要堆放些农具、谷子之类。
前面的主房都用二指宽的木板隔出个二楼,楼上有人走动时就吱吱呀呀的响个不停,并且扑哧哧往下掉灰。然而燕子好像特别喜爱这种木制结构,大多数人的屋檐底、主梁下或是隔板折角处都筑有碗口大小的灰色的块垒状的燕子窝。镇上人家对此也钟爱有加,迷信的认为燕子筑窝表示家里日子越来越好,燕子窝毁表示有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所以轻易不上阁楼的。孩子们也传承了这种说法,是从来不去招惹燕子窝的,偶尔有光着身子的雏燕掉落下来,就惊恐的大喊大叫,大人知道后,就架上梯子,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回窝里去。所以镇上的燕子特别多,夏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燕子就站在窝边啾啾的叫个不停。黄昏时分,燕子还巢,漫天都是轻灵滑行的身影,就像是酒会上燕尾服的男人挺胸抬头优雅的走来走去。
二层的阁楼没有采光多数是用来停放备用棺木的,朱红色的棺木在幽暗、空荡的空间中显得神秘而肃静。农村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辛劳和平淡中度过,因此他们并不畏惧死亡,只是简单的企盼没做什么坏事没害过人的这世,能够成为转世的资粮,引导他们出生到一个好点的家庭,不要再这样的辛苦,因此葬礼是农村人最为认真和隆重的事情。一旦有老人老去,大家互相帮忙从阁楼里轻轻缓缓放下棺木,进行为期三天的送别仪式,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过来送上最后一程,整个过程是简单、严肃、端庄和发自肺腑的悲伤。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又多出了许多孝子、哭灵、唱谱等专业化的环节,环节紧扣内容丰富,呈现强烈的草扎舞台效果,沐猴而冠,却越发显得滑稽、逗趣起来。
反S形辅路的下半截是各家集中的猪圈牛棚外接着成片的稻田,上半截一条蜿蜒的青石板小路,挨着的是建在河堤上的住家。河堤下面是连绵几十米的沙地和一条清澈平静的河水。每年端午的时候,河水就会涨至河堤齐平,河面宽阔,正是赛龙舟的好时光。
平常的日子,街上是平静而悠长的。热天的傍晚,偶尔几头黄牛披着最后的余晖从街中心慢悠悠的走过,低着头缓缓地咀嚼,体型饱满健美。黄牛前面是个挽着裤腿扛着锄头的中年人,安静沉默的走着,牛的旁边跟着个嬉笑的半大孩子,手里拿着根长长的竹叶枝,偶不偶尔的轻轻的在牛背上扫过,不经意时,黄牛也会抬起头“哞~”的轻轻的附和。天暗下来后,星星点点的煤油灯点起,昏黄的灯光缓缓散开,笼罩得小镇一片朦胧。然后家家户户在大街上浇一盆水支出竹床,大人们摇着蒲扇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小孩在满街疯跑,留下一串串的嬉笑声或是踩到牛粪的哭骂声。
天冷的时候,各家各户早早的上好门,门缝里传出淡淡的火光,一会儿亮起,一会儿熄灭下去,人们也不点灯就静静的围着火灶坐着,老阿婆斜抱着小孩,温柔的拍着他的背前后轻轻的摇晃,一边哼着无字节的音调,苍老悠长的声音混着炭火味隐隐约约的在小镇上回荡。
李为家在新房中间的三层,今天来客了,是李爸的同学,市里某报社的编辑,为人老实本分死守钱,能够清晰的记住银行存折本上两年的流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相对于李父消瘦略黄的长脸,他的脸略短一些,也比平常人白上一些。
李妈正在做晚饭,两尺来长的鲩鱼用来做酥炸鱼,一半用来待客,另一半装好打算托人带给去了隔壁县读师范的李为的姐姐。李妈一副标准的知性青年的打扮,整齐的齐耳短发配上一张圆脸,穿着深色的小西装,显得利索。
“哪来这么大鱼啊”李为惊奇的问道。
“你二舅上午拎来的,他去年包了村的野水库,没放鱼苗所以也没管,前些天发大水漫了水库,跑了很多鱼出来,这七仔妹他各给一些,你说这当真好玩么”李妈开心的说道,圆脸显得更加溜圆,一边小心翼翼的照看着给鱼翻面“你再去卫生间看下。”
洗澡盆里满满的装着一条鱼,旁边的小一号澡盆里放着四五个比脸大的蚌壳,不由得李为想念起母亲的老家来。
李母的老家是附近较大镇子上的,主街道上有个两三百来户人家。一条三四百米长的直街和一条反S形的辅路构成了歪扭的“8”字。直路面刚好可以容纳一辆解放车慢慢吞吞的通过,满是斑点的水泥路面修了半截后发现钱不够了,于是后半截保留了踩了数百年的光面黑色硬土,两者自然驳接无落差,倒也不觉得怪异。路两旁接着一米来长的凸起的路肩,有高有低并不一边齐平,说是路肩其实就是人家的檐底,只是镇上房子较高显得罢了。
房子都是统一的结构,约4米宽的长盒状的两层斜屋面瓦房,中间夹了个小院子。大门是和古装剧里一样,由八九块门扇子拼接起来,平常的时候两侧各有一扇活动门进出,待到赶集时,就全部卸下来。往里是个正方形的厅子,后面接的是房间和灶房。厅子里布置都极为简单,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的是伟人的大幅肖像照,也有老人过世不久的人家摆的是遗照,下面有张长案子摆上烛台,旁边再接一张大的八仙桌和四张条凳,厅的另一侧都有一张竹摇椅,坐上去就吱呀吱呀的响个不停。有好美的人家墙上胡乱再挂了些年画,有大胖小子、仙女、开国元帅群英图等等,港台风刮过来后,四大天王、张曼玉之类的也都纷纷跟着上了墙,但都是些清一色的变形大头照,不注意的还以为活见了个鬼。小院子里就一台压水机,其他什么也没有,倒不是说人们已然懂得珍惜每一滴水,拯救全世界的道理,只是恰好水脉在哪而已。后院的房子多是破旧不堪的仓库用房,主要堆放些农具、谷子之类。
前面的主房都用二指宽的木板隔出个二楼,楼上有人走动时就吱吱呀呀的响个不停,并且扑哧哧往下掉灰。然而燕子好像特别喜爱这种木制结构,大多数人的屋檐底、主梁下或是隔板折角处都筑有碗口大小的灰色的块垒状的燕子窝。镇上人家对此也钟爱有加,迷信的认为燕子筑窝表示家里日子越来越好,燕子窝毁表示有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所以轻易不上阁楼的。孩子们也传承了这种说法,是从来不去招惹燕子窝的,偶尔有光着身子的雏燕掉落下来,就惊恐的大喊大叫,大人知道后,就架上梯子,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回窝里去。所以镇上的燕子特别多,夏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燕子就站在窝边啾啾的叫个不停。黄昏时分,燕子还巢,漫天都是轻灵滑行的身影,就像是酒会上燕尾服的男人挺胸抬头优雅的走来走去。
二层的阁楼没有采光多数是用来停放备用棺木的,朱红色的棺木在幽暗、空荡的空间中显得神秘而肃静。农村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辛劳和平淡中度过,因此他们并不畏惧死亡,只是简单的企盼没做什么坏事没害过人的这世,能够成为转世的资粮,引导他们出生到一个好点的家庭,不要再这样的辛苦,因此葬礼是农村人最为认真和隆重的事情。一旦有老人老去,大家互相帮忙从阁楼里轻轻缓缓放下棺木,进行为期三天的送别仪式,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过来送上最后一程,整个过程是简单、严肃、端庄和发自肺腑的悲伤。后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又多出了许多孝子、哭灵、唱谱等专业化的环节,环节紧扣内容丰富,呈现强烈的草扎舞台效果,沐猴而冠,却越发显得滑稽、逗趣起来。
反S形辅路的下半截是各家集中的猪圈牛棚外接着成片的稻田,上半截一条蜿蜒的青石板小路,挨着的是建在河堤上的住家。河堤下面是连绵几十米的沙地和一条清澈平静的河水。每年端午的时候,河水就会涨至河堤齐平,河面宽阔,正是赛龙舟的好时光。
平常的日子,街上是平静而悠长的。热天的傍晚,偶尔几头黄牛披着最后的余晖从街中心慢悠悠的走过,低着头缓缓地咀嚼,体型饱满健美。黄牛前面是个挽着裤腿扛着锄头的中年人,安静沉默的走着,牛的旁边跟着个嬉笑的半大孩子,手里拿着根长长的竹叶枝,偶不偶尔的轻轻的在牛背上扫过,不经意时,黄牛也会抬起头“哞~”的轻轻的附和。天暗下来后,星星点点的煤油灯点起,昏黄的灯光缓缓散开,笼罩得小镇一片朦胧。然后家家户户在大街上浇一盆水支出竹床,大人们摇着蒲扇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小孩在满街疯跑,留下一串串的嬉笑声或是踩到牛粪的哭骂声。
天冷的时候,各家各户早早的上好门,门缝里传出淡淡的火光,一会儿亮起,一会儿熄灭下去,人们也不点灯就静静的围着火灶坐着,老阿婆斜抱着小孩,温柔的拍着他的背前后轻轻的摇晃,一边哼着无字节的音调,苍老悠长的声音混着炭火味隐隐约约的在小镇上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