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一个村庄“被现代化”的背影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去看看那些拥挤的拆迁安置房,再去看看那些宽敞得足以跑马的厂房,你就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五
如果说,林溪村东面与西面的土地征去了,只是抽去了她的靠山,让林溪孤立无援、腹背受敌,使她从此没有了后方;那么,真正的、最大的威胁则来自林溪村西面与南面那大片的水田被征去。这无疑一下子要去了林溪村的生命、断了林溪村源源的血脉。
水田是林溪的衣食父母,是林溪的守护神。
林溪西面与南面都是水田,这是村庄所有粮食的产地,一年两季,源源不断地为林溪的村民提供口粮,也提供不多的经济收入。我八岁那年,父亲指着屋子里一堆比我个头还高的金黄谷子对我说:卖掉这些谷子,就可以给你们几兄妹交学费了。这一年我开始上学,识字、明礼、释惑,从此改变命运,我从一个村娃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我常常感谢父母亲给了我改变人生轨迹的铺垫,对他们怀着没有任何条件的、无法终结的敬意与感恩。而其实,我还得感谢那些谷子,是它们与我的父母共同铺就了我的人生道路。我读书十四年,花费了父母多少谷子!如果堆起来,它一定是一座山!而这些谷子,都从这些水田里来,它们是水田的果实,是水田的奉献。每年两季对汗水的回报,不仅让我们殷实而免于饥馑,还给了我超越的最初动力。要不是它们,我又如何能摆脱强大的社会惯性走出乡村,又如何能从遮蔽之中走向敞开的世界?
现代化无一例外地从城市的方向往农村蔓延。繁华的城市在林溪村的西面,与林溪村遥相呼应。几年前,它还远远地、隐隐约约地在天际线上;但现在,“现代化”已经到了林溪村的家门口了。006年,林溪村南面一百多亩上等的水稻良田随着村长大笔一挥,全部征给了一个工厂。高大的围墙已经筑到了村庄的院门口,似乎紧挨着人们的鼻梁骨。围墙内是宽敞的空地、球场、厂房和宿舍。
种了一辈子土地的村民终于无农活可干了。他们获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假日——长得没有尽头的假日。他们在村口谈笑风生,脸上写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我知道,这种快感对他们原先无法看到尽头的劳作而言,是多么金贵!他们轻松地谈论今后的生活,谈论工作,谈论城市生活,谈论村干部的腐败,也谈论镇政府干部的骄横跋扈。有的人座上了麻将桌,墨绿色的自动麻将机曾经是多么地诱人!有的人终于还清了一笔笔大小不一的旧债,这让他们的腰杆挺起了一些。他们开始盘算着去治疗多年的老病了——以前他们觉得治疗这些不会直接丧命的病根本就没有必要。他们学会了与那些外来的人赌博,他们因为有能力支付赌资而感觉拥有了自尊。他们口袋里揣着从未拥有过的如此数量众多的钞票,第一次获得了人生沉甸甸的踏实感。
我从城里回来,带着妻儿去看望父母。在村口路边上迎头遇上表弟零根。这些年他一直做泥工,在我的印象中他几乎一年到头都穿着那身溅满泥痕的灰色泥工装。眼下,他身着光滑面料的西服,双腿架在摩托车上远远地与我搭话。他看上去有些悠闲,我听出了他话底下那种短暂的满足感。他说最近买了一台冰箱,问我是不是名牌。镇里小店的老板告诉他那是世界名牌,可这个我从没听过的“世界名牌”,只是与国内某种名牌的名字有点相似而已。
工厂一直在膨胀。又两年,村庄南面和西面的所有旱地与水田全部征去了。村长签字的第二天,一道四米高的围墙就开始在村舍与水田之间的水圳边上垒起来。做围墙的泥工是林溪村的村民。他们为自己从工厂老板那里揽到了垒围墙的生意而兴奋——他们常常能从工厂那揽到一些水沟之类的附属建设工程。我路过时,看到他们一边砌墙,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可我怎么都有把自己卖了还在帮人数钱的感觉,心里不由堵得慌。
六
围墙是工业文明的象征,而农业文明的象征则是篱笆。围墙是冰冷的、坚硬的,而篱笆是柔和的、敦厚的;围墙是一种严格的界限,是一种绝对的禁忌,而篱笆则是松散的边界,透着一种暖意的邀约。围墙内外,一边是村庄,屋舍树木,鸡鸭猫狗;一边是厂区,机器轰鸣,透着钢铁的冰冷无情或工业塑料的刺鼻气息。
村庄所有的水田全部没有了,篱笆全部变成了围墙。
林溪,这个没有了庄稼、没有了土地的村庄,已经没有了生命力,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庄了。虽然人们还照样住在村庄里,但白天的村庄异常安静。偶尔几个带孩子晒太阳的老人还在墙角悠闲地消歇着。年轻的男人、女人陆续进了周边的工厂。纺织厂、机械厂、电子厂、太阳能厂,在宽阔的开发区一路排过去。做普工,每月工资**百,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家里的猪、牛、鸡、鸭没有时间看管了,于是不再饲养。菜蔬也种不了,顶多伙还在村前屋后栽点葱与蒜,但大多是去买,毕竟有了工资。水田征去了,村庄就断了血脉,她无法养活自己了。宠江山上的安置小区兴起了一个简单的市场,有蔬菜、鱼肉出售,慢慢又有了自动麻将桌、小超市、手机话费店。
哥哥原先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卖猪饲料,九十年代以来一直生意兴隆,凭的就是乡里乡亲的熟人关系。家家户户养猪,生意自然就好。随着开发区的扩张,村民们都住进了安置小区,养猪不再是每家每户那么普遍了,哥哥的生意也日见冷清,最后终于关门大吉,改行去了城市。
四面楚歌、没有田地、只留下孤零零的房屋的村庄,不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村庄了。她的根基已断,她没有自我再生的能力,无法靠自己的产出养活土地上的人们。我想到了“宰割”这个词。林溪成了一头等待死亡降临的牲畜,随时准备让自己并入开发区无限膨胀的版图,掩埋在推土机翻卷起的新鲜红壤之下。
七
征地之后是拆迁。村庄拆迁的重重阴影,像一团浓重的浮云,让林溪陷入了等待最后判决的焦躁不安之中。
村口那间破旧的碾米房的矮墙上,张贴了一道告示:拆迁在即,村民不得建房,不得栽树。
这无疑成了村庄自我了断的格杀令。但,它似乎并没有遭遇到村民的多少异议与抵抗。村民从邻近那些已经消失的村庄,学会了接受这样的规则,或者说,他们已经从那些村庄的失败经验中,学会了放弃与妥协。
风,像过往一样又一次掀开了老屋的青瓦屋顶。青瓦掉在地上,老屋房檐留下一个豁口。只是,现在再也没有人爬上去修补,任由风雨在老屋上来去自由。
雨水冲刷的泥土堵塞了老屋房前的排水沟,泥水漫漶到了村道上。过往的人见了,只是绕过去或跨过去,他们才懒得去疏浚,哪怕只是举手之劳。
村里的泥路烂了,坑坑洼洼积满了泥水,除了几只没有池塘可去的鸭子,再也没有任何人去理会了。
几户人家的小洋楼刚刚土建完工,外墙只粉刷一半就停工了,留下半面裸露的砖墙在外头,也无人理会了,就让它一直不好看。
昔日的家园,正在被人们遗弃,被一种衰败之气所笼罩,正在一步步逼近死亡。我仿佛看到高大轰鸣的推土机已经开到了院子门外,要举起它那巨大的铲斗随时敲开我家的房门。而我和我的亲人们,则将成为这千百年居住地的最后一批居住者。
泥水匠小根的楼房刚做完第一层,平顶现浇屋顶,夏天热得屋里无法睡觉。小根要加盖早已计划的第二层,将申请书与两包芙蓉王香烟递给了村长,陈述了实情。村长摇摇头,说没办法,开不得口子,一开口子,自己都堵不住,上面怪罪下来,谁都吃不消。再说,每家每户建了多少房子,镇里早已经用录相机录下了,再多建,拆迁时也不会补,还是忍一忍吧。话说得很委婉很动听,态度也好,小根无可奈何。但不建房怎么住?小根心一横,不批老子照建。他运来砖、沙、水泥,请来帮工自己做。房子还没做到一半,开发区来人了,城管执法大队的,穿着制服,噼里扒拉掀翻了建房的摊子。“恢复原样!”制服们丢下了一句重话。房子建不成,小根成了一户重复上访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每逢重大节假日来临,都有镇干部来陪着在屋子里过。
八
春节过后,我又一次回老家。原想正一天天破落的村庄,这次却给了我一个惊喜。我竟然看到了一生没见过的最美的林溪:房前屋后,圳头塘边,篱笆旁、空地上,密密匝匝地栽上了桃树,千万朵粉红桃花一起绽放,一树树伫立着,空气中浮动着馥郁的芳香,蜂蝶乱舞,整个村庄在桃花的掩映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跨入村庄的第一步,我以为自己恍然入梦。我印象中的林溪,村貌虽然不算糟糕,但却从没有以如此唯美的面目昭示过我,她总是以非常务实的姿态在我的面前,将那些美的事物视为超然之物。在她的眼中,泥土才是最具价值的东西,而鲜花却过于飘浮,不适合在村庄里奉为理想。可眼前这突然多起来的桃花又是事实。是什么让林溪村一下子从实用主义的田地扑到了唯美主义的怀抱?
父亲点亮一枝烟,用他那缓慢的语调为我揭开了谜底。父亲说:不是为了果实,不是为了美化环境,不是为了引蜂惹蝶,而是为了补偿费。桃树生长快,挂果早,只要挂了果的树,拆迁时每树赔偿七十元;不只在屋场里,在田岗上,凡是能栽树的地方今年都栽了密密麻麻的桃树,像插禾苗一样,惟恐不能多栽。父亲是多年的村委干部,在村里算是见了些世面的人,即使现在退下来了,也对诸如贪小便宜的事一向嗤之以鼻。但这回,他还是跟随了大流,在禁山上的荒地里栽了五百多棵桃树,美滋滋地等待拆迁时赔偿一大笔钞票。“不栽白不栽。”父亲像一个终于觉悟了的老人,语言很肯定。但不久,镇里就组织了数十名干部浩浩荡荡来到村里,连夜将山岗上成片的桃树全部拔了。一时,整个林溪村宛如刚刚被龙卷风扫荡过,山岗上,拔下后折断的桃树随处可见,狼藉一片。父亲的几百块钱树苗费打了水漂。林溪在哭泣!
父亲说,镇干部来拔树,还带来了电视台记者,当天晚上,电视新闻中就报道了镇干部维护开发区秩序、集中整治违法栽树活动。父亲笑着说,这是我们村第一次上电视。
留下的只有村前屋后的桃树。是足够的宽容,让他们对栽在村前屋后的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或许觉得犯不着与老百姓拼命?这才有了村庄最美的一刻。我一直想,难道林溪村也如一个行将走到生命终点的人,在上帝收回他的生命契约之前总是让生命作一次最后的回光返照?这美,的确不过是林溪消失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拆迁在即,林溪以自己最美的面容迎接那最后的毁灭。(未完待续)
要去看看那些拥挤的拆迁安置房,再去看看那些宽敞得足以跑马的厂房,你就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五
如果说,林溪村东面与西面的土地征去了,只是抽去了她的靠山,让林溪孤立无援、腹背受敌,使她从此没有了后方;那么,真正的、最大的威胁则来自林溪村西面与南面那大片的水田被征去。这无疑一下子要去了林溪村的生命、断了林溪村源源的血脉。
水田是林溪的衣食父母,是林溪的守护神。
林溪西面与南面都是水田,这是村庄所有粮食的产地,一年两季,源源不断地为林溪的村民提供口粮,也提供不多的经济收入。我八岁那年,父亲指着屋子里一堆比我个头还高的金黄谷子对我说:卖掉这些谷子,就可以给你们几兄妹交学费了。这一年我开始上学,识字、明礼、释惑,从此改变命运,我从一个村娃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我常常感谢父母亲给了我改变人生轨迹的铺垫,对他们怀着没有任何条件的、无法终结的敬意与感恩。而其实,我还得感谢那些谷子,是它们与我的父母共同铺就了我的人生道路。我读书十四年,花费了父母多少谷子!如果堆起来,它一定是一座山!而这些谷子,都从这些水田里来,它们是水田的果实,是水田的奉献。每年两季对汗水的回报,不仅让我们殷实而免于饥馑,还给了我超越的最初动力。要不是它们,我又如何能摆脱强大的社会惯性走出乡村,又如何能从遮蔽之中走向敞开的世界?
现代化无一例外地从城市的方向往农村蔓延。繁华的城市在林溪村的西面,与林溪村遥相呼应。几年前,它还远远地、隐隐约约地在天际线上;但现在,“现代化”已经到了林溪村的家门口了。006年,林溪村南面一百多亩上等的水稻良田随着村长大笔一挥,全部征给了一个工厂。高大的围墙已经筑到了村庄的院门口,似乎紧挨着人们的鼻梁骨。围墙内是宽敞的空地、球场、厂房和宿舍。
种了一辈子土地的村民终于无农活可干了。他们获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假日——长得没有尽头的假日。他们在村口谈笑风生,脸上写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感。我知道,这种快感对他们原先无法看到尽头的劳作而言,是多么金贵!他们轻松地谈论今后的生活,谈论工作,谈论城市生活,谈论村干部的腐败,也谈论镇政府干部的骄横跋扈。有的人座上了麻将桌,墨绿色的自动麻将机曾经是多么地诱人!有的人终于还清了一笔笔大小不一的旧债,这让他们的腰杆挺起了一些。他们开始盘算着去治疗多年的老病了——以前他们觉得治疗这些不会直接丧命的病根本就没有必要。他们学会了与那些外来的人赌博,他们因为有能力支付赌资而感觉拥有了自尊。他们口袋里揣着从未拥有过的如此数量众多的钞票,第一次获得了人生沉甸甸的踏实感。
我从城里回来,带着妻儿去看望父母。在村口路边上迎头遇上表弟零根。这些年他一直做泥工,在我的印象中他几乎一年到头都穿着那身溅满泥痕的灰色泥工装。眼下,他身着光滑面料的西服,双腿架在摩托车上远远地与我搭话。他看上去有些悠闲,我听出了他话底下那种短暂的满足感。他说最近买了一台冰箱,问我是不是名牌。镇里小店的老板告诉他那是世界名牌,可这个我从没听过的“世界名牌”,只是与国内某种名牌的名字有点相似而已。
工厂一直在膨胀。又两年,村庄南面和西面的所有旱地与水田全部征去了。村长签字的第二天,一道四米高的围墙就开始在村舍与水田之间的水圳边上垒起来。做围墙的泥工是林溪村的村民。他们为自己从工厂老板那里揽到了垒围墙的生意而兴奋——他们常常能从工厂那揽到一些水沟之类的附属建设工程。我路过时,看到他们一边砌墙,一边嘻嘻哈哈地说笑,可我怎么都有把自己卖了还在帮人数钱的感觉,心里不由堵得慌。
六
围墙是工业文明的象征,而农业文明的象征则是篱笆。围墙是冰冷的、坚硬的,而篱笆是柔和的、敦厚的;围墙是一种严格的界限,是一种绝对的禁忌,而篱笆则是松散的边界,透着一种暖意的邀约。围墙内外,一边是村庄,屋舍树木,鸡鸭猫狗;一边是厂区,机器轰鸣,透着钢铁的冰冷无情或工业塑料的刺鼻气息。
村庄所有的水田全部没有了,篱笆全部变成了围墙。
林溪,这个没有了庄稼、没有了土地的村庄,已经没有了生命力,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庄了。虽然人们还照样住在村庄里,但白天的村庄异常安静。偶尔几个带孩子晒太阳的老人还在墙角悠闲地消歇着。年轻的男人、女人陆续进了周边的工厂。纺织厂、机械厂、电子厂、太阳能厂,在宽阔的开发区一路排过去。做普工,每月工资**百,早上八点上班,下午六点下班。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家里的猪、牛、鸡、鸭没有时间看管了,于是不再饲养。菜蔬也种不了,顶多伙还在村前屋后栽点葱与蒜,但大多是去买,毕竟有了工资。水田征去了,村庄就断了血脉,她无法养活自己了。宠江山上的安置小区兴起了一个简单的市场,有蔬菜、鱼肉出售,慢慢又有了自动麻将桌、小超市、手机话费店。
哥哥原先在镇上开了个小店卖猪饲料,九十年代以来一直生意兴隆,凭的就是乡里乡亲的熟人关系。家家户户养猪,生意自然就好。随着开发区的扩张,村民们都住进了安置小区,养猪不再是每家每户那么普遍了,哥哥的生意也日见冷清,最后终于关门大吉,改行去了城市。
四面楚歌、没有田地、只留下孤零零的房屋的村庄,不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村庄了。她的根基已断,她没有自我再生的能力,无法靠自己的产出养活土地上的人们。我想到了“宰割”这个词。林溪成了一头等待死亡降临的牲畜,随时准备让自己并入开发区无限膨胀的版图,掩埋在推土机翻卷起的新鲜红壤之下。
七
征地之后是拆迁。村庄拆迁的重重阴影,像一团浓重的浮云,让林溪陷入了等待最后判决的焦躁不安之中。
村口那间破旧的碾米房的矮墙上,张贴了一道告示:拆迁在即,村民不得建房,不得栽树。
这无疑成了村庄自我了断的格杀令。但,它似乎并没有遭遇到村民的多少异议与抵抗。村民从邻近那些已经消失的村庄,学会了接受这样的规则,或者说,他们已经从那些村庄的失败经验中,学会了放弃与妥协。
风,像过往一样又一次掀开了老屋的青瓦屋顶。青瓦掉在地上,老屋房檐留下一个豁口。只是,现在再也没有人爬上去修补,任由风雨在老屋上来去自由。
雨水冲刷的泥土堵塞了老屋房前的排水沟,泥水漫漶到了村道上。过往的人见了,只是绕过去或跨过去,他们才懒得去疏浚,哪怕只是举手之劳。
村里的泥路烂了,坑坑洼洼积满了泥水,除了几只没有池塘可去的鸭子,再也没有任何人去理会了。
几户人家的小洋楼刚刚土建完工,外墙只粉刷一半就停工了,留下半面裸露的砖墙在外头,也无人理会了,就让它一直不好看。
昔日的家园,正在被人们遗弃,被一种衰败之气所笼罩,正在一步步逼近死亡。我仿佛看到高大轰鸣的推土机已经开到了院子门外,要举起它那巨大的铲斗随时敲开我家的房门。而我和我的亲人们,则将成为这千百年居住地的最后一批居住者。
泥水匠小根的楼房刚做完第一层,平顶现浇屋顶,夏天热得屋里无法睡觉。小根要加盖早已计划的第二层,将申请书与两包芙蓉王香烟递给了村长,陈述了实情。村长摇摇头,说没办法,开不得口子,一开口子,自己都堵不住,上面怪罪下来,谁都吃不消。再说,每家每户建了多少房子,镇里早已经用录相机录下了,再多建,拆迁时也不会补,还是忍一忍吧。话说得很委婉很动听,态度也好,小根无可奈何。但不建房怎么住?小根心一横,不批老子照建。他运来砖、沙、水泥,请来帮工自己做。房子还没做到一半,开发区来人了,城管执法大队的,穿着制服,噼里扒拉掀翻了建房的摊子。“恢复原样!”制服们丢下了一句重话。房子建不成,小根成了一户重复上访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每逢重大节假日来临,都有镇干部来陪着在屋子里过。
八
春节过后,我又一次回老家。原想正一天天破落的村庄,这次却给了我一个惊喜。我竟然看到了一生没见过的最美的林溪:房前屋后,圳头塘边,篱笆旁、空地上,密密匝匝地栽上了桃树,千万朵粉红桃花一起绽放,一树树伫立着,空气中浮动着馥郁的芳香,蜂蝶乱舞,整个村庄在桃花的掩映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跨入村庄的第一步,我以为自己恍然入梦。我印象中的林溪,村貌虽然不算糟糕,但却从没有以如此唯美的面目昭示过我,她总是以非常务实的姿态在我的面前,将那些美的事物视为超然之物。在她的眼中,泥土才是最具价值的东西,而鲜花却过于飘浮,不适合在村庄里奉为理想。可眼前这突然多起来的桃花又是事实。是什么让林溪村一下子从实用主义的田地扑到了唯美主义的怀抱?
父亲点亮一枝烟,用他那缓慢的语调为我揭开了谜底。父亲说:不是为了果实,不是为了美化环境,不是为了引蜂惹蝶,而是为了补偿费。桃树生长快,挂果早,只要挂了果的树,拆迁时每树赔偿七十元;不只在屋场里,在田岗上,凡是能栽树的地方今年都栽了密密麻麻的桃树,像插禾苗一样,惟恐不能多栽。父亲是多年的村委干部,在村里算是见了些世面的人,即使现在退下来了,也对诸如贪小便宜的事一向嗤之以鼻。但这回,他还是跟随了大流,在禁山上的荒地里栽了五百多棵桃树,美滋滋地等待拆迁时赔偿一大笔钞票。“不栽白不栽。”父亲像一个终于觉悟了的老人,语言很肯定。但不久,镇里就组织了数十名干部浩浩荡荡来到村里,连夜将山岗上成片的桃树全部拔了。一时,整个林溪村宛如刚刚被龙卷风扫荡过,山岗上,拔下后折断的桃树随处可见,狼藉一片。父亲的几百块钱树苗费打了水漂。林溪在哭泣!
父亲说,镇干部来拔树,还带来了电视台记者,当天晚上,电视新闻中就报道了镇干部维护开发区秩序、集中整治违法栽树活动。父亲笑着说,这是我们村第一次上电视。
留下的只有村前屋后的桃树。是足够的宽容,让他们对栽在村前屋后的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或许觉得犯不着与老百姓拼命?这才有了村庄最美的一刻。我一直想,难道林溪村也如一个行将走到生命终点的人,在上帝收回他的生命契约之前总是让生命作一次最后的回光返照?这美,的确不过是林溪消失前的一次回光返照。拆迁在即,林溪以自己最美的面容迎接那最后的毁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