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造假高手? (2/2)
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时空古董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内心泛起阵阵惊讶,心想这个秦宇看起来也就和她一般年纪,怎么就成了大隐于市的高人了,还让爷爷和洛爷爷轮番猛夸,这也太夸张了吧。
冯音音却冷不丁的开口问道:“洛爷爷,什么叫接底儿?”
洛天明刚要开口,冯书雅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这接底啊,就是接老底。是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造假的工艺,就是在古代破损瓷器完整的底部上,接上瓷工后作的新瓷器。比如一个清代的老碗,虽然破了,但底部完好,就直接做一个新的碗,把新碗的底切掉,换上老的,上了釉水进窑重烧。”
说完冲冯德正得意的一笑:“爷爷,我说的没错吧!”
冯德正欣慰大笑,点头道:“看来我的大孙女这几年可没少看书啊!好,好!说的一点都没错!不过爷爷再补充几句,书雅你没意见吧?”
冯书雅得到爷爷夸奖,笑容灿烂:“我怎么会有意见呀,爷爷您说。”
“因为古玩行里人,鉴定一件瓷器,往往习惯于先看器物的底部,而这种接底的瓷器,底是老的,所以极具迷惑性。这种技术产生之初,不知让多少行家在上面栽了跟头。很多制假的高手,往往可以把这底接的不露痕迹,要知道,古代制瓷古艺常常神乎其技,有时就算我们猜到这件东西是接底的,却实在难以找到接痕,而让很多心术不正的卖家钻了空子。音音,这么解释,你明白了吗?”
冯音音显然对古瓷器并非一窍不通,理解了一会儿后,便轻轻点头:“爷爷,我大概明白了。”
洛天明见状,隐蔽地对冯德正使了个眼色,说道:“那咱们言归正传,我也是真想知道小秦你这眼光究竟有多高。老冯,你也没墨迹了,赶紧把东西拿出来给小秦瞧瞧。”
冯德正也说:“对,之前天明说的我是真好奇,小秦,你也别介意,趁现在还没上菜,老头子忍不住想拿件东西试试你的眼光,你觉得如何?”
秦宇明白二老请他吃饭是次要,试他深浅才是主题,便点头应道:“我也不过是在潘家园待得久了,懂些皮毛而已。冯老洛老要是不嫌弃,小子便斗胆说说自己的观点。”
冯德正微微一笑,在旁边的旅行包里拿出一个锦盒放在桌上,嘴上赞叹道:“年轻人有才,却不恃才傲物,单是小秦你这份谦虚,也不枉天明夸你这么些天。”
秦宇暗笑,心说我哪里是谦虚,不过是因为之前身体不好,昨天又刚经历太多,得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而已。
冯德正打开锦盒,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拿出一方砚台,说道:“小秦,这方砚台,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
秦宇探过身子,眼神大略一扫,心中略觉怪异:“澄泥砚,看上去有些年头。”
洛天明赞道:“好眼光!还有呢?”
秦宇以眼神示意,得到冯德正许可后,抄起桌上的砚台,抓在手里仔细观察。
一旁的冯德正小声对冯书雅和冯音音二人说道:“这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从唐代开始,澄泥砚就和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了。
但澄泥砚和其他名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不像端砚或歙砚,原料是石头。因此澄泥砚较于其他品种的石质砚台,质地上更细腻,好像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而且问世的年代也比其他名砚要更早一些。”
冯书雅恍然大悟:“难怪我觉得这砚台的颜色青中带红,像蟹壳的颜色一般。之前我还奇怪,怎么会有石头会是这种颜色,原来是用泥料烧制的啊。”
“这种泥料很特殊,遇到高温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颜色,红青绿紫都是有可能的,更有甚者可能一砚多色。所以在没出窑炉之前,再有经验的工匠,也无法判断自己的作品究竟会呈现出什么颜色。这,就是澄泥砚的魅力所在啊。”
冯书雅大感兴趣,还想再问,却被冯德正伸手制止了。顺着爷爷的眼神,冯书雅发现秦宇的表情很是丰富,认真中夹杂着疑惑。
疑惑,就是秦宇现在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是方长在二十公分,宽十六七,高约六公分的砚台,尺寸算是比较大。无论是从用料,造型,无疑都是上乘的,泥料讲究,色青红泛红,却不显杂,而是青红之间互有映衬,相得益彰。再看包浆皮壳,也无不显示出这方砚台的年纪,至少也有百年。
可怪就怪在,这砚台上雕刻的图案。既不是山水人物、走兽飞禽;也不是草书花卉、台山白塔;而是在砚池上方怪异的刻着一艘帆船,两侧则各雕有一片长长的羽毛,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再翻过来,砚台背后正中的位置则落有双排竖款“大清康熙三十六年过海山人制”。
这个就让人费解了。
单从纹饰上来看,这件东西就已经可以被完全排斥在真品的范畴之外。这就和网上的笑话一样,老爸花了十万买了副古画,结果画里是个变形金刚一样,风马牛不相及。
用书面点的话来讲,这就是件臆造品。可这如果是有人胡乱作假的仿品,凭这顶级的泥料和强横的雕工,还有这温润自然的包浆来看,这个作假者的实力完全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他完全可以照猫画虎地仿制些名品,随便一件流入市面都会有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还是抢着买的那种。
这不科学。思索片刻后,秦宇决定亲自回到当时的情景,好好见识一下这个奇人。他深吸一口气,屏息定神,随后缓缓睁开双眼,一寸一寸的缓缓移动目光,力求不放过这方砚台上的任何一个细节。
云雾聚散数次后,秦宇回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幕幕,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内心泛起阵阵惊讶,心想这个秦宇看起来也就和她一般年纪,怎么就成了大隐于市的高人了,还让爷爷和洛爷爷轮番猛夸,这也太夸张了吧。
冯音音却冷不丁的开口问道:“洛爷爷,什么叫接底儿?”
洛天明刚要开口,冯书雅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这接底啊,就是接老底。是民国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造假的工艺,就是在古代破损瓷器完整的底部上,接上瓷工后作的新瓷器。比如一个清代的老碗,虽然破了,但底部完好,就直接做一个新的碗,把新碗的底切掉,换上老的,上了釉水进窑重烧。”
说完冲冯德正得意的一笑:“爷爷,我说的没错吧!”
冯德正欣慰大笑,点头道:“看来我的大孙女这几年可没少看书啊!好,好!说的一点都没错!不过爷爷再补充几句,书雅你没意见吧?”
冯书雅得到爷爷夸奖,笑容灿烂:“我怎么会有意见呀,爷爷您说。”
“因为古玩行里人,鉴定一件瓷器,往往习惯于先看器物的底部,而这种接底的瓷器,底是老的,所以极具迷惑性。这种技术产生之初,不知让多少行家在上面栽了跟头。很多制假的高手,往往可以把这底接的不露痕迹,要知道,古代制瓷古艺常常神乎其技,有时就算我们猜到这件东西是接底的,却实在难以找到接痕,而让很多心术不正的卖家钻了空子。音音,这么解释,你明白了吗?”
冯音音显然对古瓷器并非一窍不通,理解了一会儿后,便轻轻点头:“爷爷,我大概明白了。”
洛天明见状,隐蔽地对冯德正使了个眼色,说道:“那咱们言归正传,我也是真想知道小秦你这眼光究竟有多高。老冯,你也没墨迹了,赶紧把东西拿出来给小秦瞧瞧。”
冯德正也说:“对,之前天明说的我是真好奇,小秦,你也别介意,趁现在还没上菜,老头子忍不住想拿件东西试试你的眼光,你觉得如何?”
秦宇明白二老请他吃饭是次要,试他深浅才是主题,便点头应道:“我也不过是在潘家园待得久了,懂些皮毛而已。冯老洛老要是不嫌弃,小子便斗胆说说自己的观点。”
冯德正微微一笑,在旁边的旅行包里拿出一个锦盒放在桌上,嘴上赞叹道:“年轻人有才,却不恃才傲物,单是小秦你这份谦虚,也不枉天明夸你这么些天。”
秦宇暗笑,心说我哪里是谦虚,不过是因为之前身体不好,昨天又刚经历太多,得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而已。
冯德正打开锦盒,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拿出一方砚台,说道:“小秦,这方砚台,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
秦宇探过身子,眼神大略一扫,心中略觉怪异:“澄泥砚,看上去有些年头。”
洛天明赞道:“好眼光!还有呢?”
秦宇以眼神示意,得到冯德正许可后,抄起桌上的砚台,抓在手里仔细观察。
一旁的冯德正小声对冯书雅和冯音音二人说道:“这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历史。从唐代开始,澄泥砚就和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四大名砚’了。
但澄泥砚和其他名砚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由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不像端砚或歙砚,原料是石头。因此澄泥砚较于其他品种的石质砚台,质地上更细腻,好像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而且问世的年代也比其他名砚要更早一些。”
冯书雅恍然大悟:“难怪我觉得这砚台的颜色青中带红,像蟹壳的颜色一般。之前我还奇怪,怎么会有石头会是这种颜色,原来是用泥料烧制的啊。”
“这种泥料很特殊,遇到高温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颜色,红青绿紫都是有可能的,更有甚者可能一砚多色。所以在没出窑炉之前,再有经验的工匠,也无法判断自己的作品究竟会呈现出什么颜色。这,就是澄泥砚的魅力所在啊。”
冯书雅大感兴趣,还想再问,却被冯德正伸手制止了。顺着爷爷的眼神,冯书雅发现秦宇的表情很是丰富,认真中夹杂着疑惑。
疑惑,就是秦宇现在内心的真实写照。
这是方长在二十公分,宽十六七,高约六公分的砚台,尺寸算是比较大。无论是从用料,造型,无疑都是上乘的,泥料讲究,色青红泛红,却不显杂,而是青红之间互有映衬,相得益彰。再看包浆皮壳,也无不显示出这方砚台的年纪,至少也有百年。
可怪就怪在,这砚台上雕刻的图案。既不是山水人物、走兽飞禽;也不是草书花卉、台山白塔;而是在砚池上方怪异的刻着一艘帆船,两侧则各雕有一片长长的羽毛,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再翻过来,砚台背后正中的位置则落有双排竖款“大清康熙三十六年过海山人制”。
这个就让人费解了。
单从纹饰上来看,这件东西就已经可以被完全排斥在真品的范畴之外。这就和网上的笑话一样,老爸花了十万买了副古画,结果画里是个变形金刚一样,风马牛不相及。
用书面点的话来讲,这就是件臆造品。可这如果是有人胡乱作假的仿品,凭这顶级的泥料和强横的雕工,还有这温润自然的包浆来看,这个作假者的实力完全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他完全可以照猫画虎地仿制些名品,随便一件流入市面都会有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还是抢着买的那种。
这不科学。思索片刻后,秦宇决定亲自回到当时的情景,好好见识一下这个奇人。他深吸一口气,屏息定神,随后缓缓睁开双眼,一寸一寸的缓缓移动目光,力求不放过这方砚台上的任何一个细节。
云雾聚散数次后,秦宇回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幕幕,他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