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智能工厂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七十六章英国记者
艾尔?乔纳森一名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为一家小报社工作,每周的薪水,仅仅勉强足够他糊口。www.tsxsw.com
但是接下来的这一篇报道,改变了他的一生。或者说,直到十年后那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毁灭战争发生之时,整个人类社会,才真正意识到他这篇文章的价值。
他原本正在度假,目的地选择在了香港,因为这里的消费比起英联邦的其他殖民地,要更廉价一些。而且对于在贸易上愈发展露出过人之处的中国东南地区,他也有着一定的兴趣。
这个正在不断繁荣起来的地方,让他身为记者的敏锐嗅觉,开始变得蠢蠢欲动。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在桂省柳州的记者招待会,吸引了他的目光。
到场的记者其实并不稀少,尤其是中国国内其余省份的报社记者,或者有着日本官方身份的自由撰稿者。他们都睁大着眼睛,以专注的神情,审视着正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惊奇、赞叹、不可思,甚至是那若有若无地担忧以及恐惧,都让同样身为新闻工作者的艾尔感到非常有趣。他敏锐地觉察出来,在这里的许多记者,动机其实都有问题,并非是纯粹的为了寻找具有价值的话题,而是在想着挖掘更深层次的资料。
不过对于这样的举动,艾尔也并不理会,这些人的来意是什么,和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他只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已经足够了。
拿着刚买来的笔记本,艾尔搭乘轮船,来到了广州,这座整个中国东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个三十岁出头的外国人眼中,他惊奇的发现,在这里似乎并非如此。广州和经济繁荣的南沙相比,居然没有显现出任何的优势。
到处都是还在兴建的大型基础设施,医院、警局、学校等等,民众也都形色匆忙。这是一座还在建设之中的城市,让艾尔想起了当年的伦敦,工业**开展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副景色。
城市集中了相当多的人口,这些人之中,绝大部分都是等待就业或者已经就业的技术工人。穿着寒酸的衣物,脸上带着深深的疲倦,那是因为长时间的加班所导致的精神消耗过度所致。
在这个时代,保障工人权益还没有发展到连工作时间都进行严格规定的地步。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并不是什么很稀罕的事情。
粗粗的游览过一边还与留着残败气息的老广州,艾尔便选择了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正在进行工厂招商引资建设的柳州。
坐在舒适的长途大巴里,艾尔充满好奇的观望着四周围的一切。如果不是因为建筑风格迥异,外加上到处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身影,他还真的以为自己回到了那个充满工业气息的曼彻斯特。
虽然这里还显得很不完善,正在施工的地段比比皆是,可那种明显洋溢着的工业时代气息,是任何人都能轻易感受得到的。
穿着制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熟练的操纵着各种大型器械,型号各异的运输卡车更是让艾尔眼界大开。只可惜他没有带着相机,不然肯定会将这里发生的事情,用胶卷将之真实的记录下来。
他在笔记中写到: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国家,并不是我的祖国,而是这个古老的中国。
他原本带着可有可无的好奇之心而来,但当看到这让人惊异的事实之后,他深深地迷恋上了这片土地。
虽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一个叫做解明宏的自由记者,盛情地邀请了艾尔,一起参观着已经初步修建完毕的大型拖拉机生产厂。这是一家由天宇集团投资承建的私人军车生产工厂,并且目前还是在处于军用状态。
艾尔在他的笔记中,用包含赞叹的语气,描述这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英国人第一个完成了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但艾尔却惊讶的发现中国人已经掌握了自主研发的坦克系统柴油机动力。
艾尔答应了解明宏的要求,打算暂时一起为一家私人投资的报馆工作。优厚的俸禄吸引了他,不过在试用期结束之前,他还并不愿意放弃原本的工作岗位。
在这家中国私人的企业工厂车间里,他看到了不知从何处引进的生产线正在运转着,到处都是忙碌的产业工人,据说他们每日都是如此。
艾尔并不是一个军事战略学家,但是他在选择成为记者之前,曾经是一名技术设计工作者。他知道也很清楚他所看到的东西:中国人的发动机工厂,制造与生产模式,甚至他们的起居生活,都具有十分的严格地军事化色彩。
为了能获得真实而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艾尔和工厂的投资方,以及驻守此地的军方代表,取得了相应的许可,成功获得了在这里生活和记录的特权。
他发现在生产或者研制过程中,研究人员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他们需要在几乎每一道关键部位时期停止下来,等待一名佩戴上校军衔的话军监督人员的审核与验收他的话可以说“是最终的命令”。
但是,他并非一名普通的军人,他与大多数的研究人员一样,是一位坦克柴油动力系统专家。
在这里工作被安排的很严谨,每一个人必为明天自己需要作什么而去苦恼。工作流程的日志表单,会在当天晚间休息之前,发到你的手里,准确很有很有效率。
艾尔在这里,还遇到了一位来自德国的坦克专家,虽然作为传统的大英帝国“绅士”,他对于面前这位不太听话的普鲁士“乡下人”,内心之中毫无热忱可言。
但在随后的日子中,本身也有着技术功底的艾尔,彻底为对方的博学和专业素养所折服,特意为对方做了专门的访谈录。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日耳曼军工科学家,私底下和艾尔做了很长时间的交流,记录下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生产资料。当然,在最后定稿的时候,必须先让军方代表审查其中的内容,以确定没有泄露一些军事机密。
“我知道中国人聪明的特性,在车间内,他们无需我自己动手去制造,而是充当一名说教主义者。由七名年轻的中国技术人员,在听从我的指令。我可以做第一道检验,中国人在军备生产方面,以前比现在要严谨、谨慎,甚至有些局促不定。”
“年轻者必须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他们的被安排的工作,这给我的压力很大。我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因此,在“指挥”期间,我总是出现一些令我自己遗憾的错误,而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不满的意见。”
就如同艾尔所看到的这样,德国科学家对于这个工厂的生产活动以及技术开发,都抱着十分赞许的态度。
这是一家大型的私人军火生产企业,有着**而完备的保障体系,在军工设备中,十分得当。这里的零部件生产和制造,具有与德国本土一样的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缺乏的仅仅是有经验的技师太少,而普通人工很多。
在艾尔的观察中,他翻看了一下工厂的操作与管理记录中,因为计算机还没有出现,这些资料全都是依靠人的手写来完成。
作为外国人的艾尔,自然不太懂得这些中文方块字体的含义。但是,前面标注的是按照德国规格的零部件编号,后面签注由工位编号,生产人姓名,日期,放置库内位置编号。
&nb... -->>
第二百七十六章英国记者
艾尔?乔纳森一名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为一家小报社工作,每周的薪水,仅仅勉强足够他糊口。www.tsxsw.com
但是接下来的这一篇报道,改变了他的一生。或者说,直到十年后那一场波及全世界的毁灭战争发生之时,整个人类社会,才真正意识到他这篇文章的价值。
他原本正在度假,目的地选择在了香港,因为这里的消费比起英联邦的其他殖民地,要更廉价一些。而且对于在贸易上愈发展露出过人之处的中国东南地区,他也有着一定的兴趣。
这个正在不断繁荣起来的地方,让他身为记者的敏锐嗅觉,开始变得蠢蠢欲动。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在桂省柳州的记者招待会,吸引了他的目光。
到场的记者其实并不稀少,尤其是中国国内其余省份的报社记者,或者有着日本官方身份的自由撰稿者。他们都睁大着眼睛,以专注的神情,审视着正在这里所发生的一切。
惊奇、赞叹、不可思,甚至是那若有若无地担忧以及恐惧,都让同样身为新闻工作者的艾尔感到非常有趣。他敏锐地觉察出来,在这里的许多记者,动机其实都有问题,并非是纯粹的为了寻找具有价值的话题,而是在想着挖掘更深层次的资料。
不过对于这样的举动,艾尔也并不理会,这些人的来意是什么,和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他只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就已经足够了。
拿着刚买来的笔记本,艾尔搭乘轮船,来到了广州,这座整个中国东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这个三十岁出头的外国人眼中,他惊奇的发现,在这里似乎并非如此。广州和经济繁荣的南沙相比,居然没有显现出任何的优势。
到处都是还在兴建的大型基础设施,医院、警局、学校等等,民众也都形色匆忙。这是一座还在建设之中的城市,让艾尔想起了当年的伦敦,工业**开展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副景色。
城市集中了相当多的人口,这些人之中,绝大部分都是等待就业或者已经就业的技术工人。穿着寒酸的衣物,脸上带着深深的疲倦,那是因为长时间的加班所导致的精神消耗过度所致。
在这个时代,保障工人权益还没有发展到连工作时间都进行严格规定的地步。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并不是什么很稀罕的事情。
粗粗的游览过一边还与留着残败气息的老广州,艾尔便选择了前往此行的目的地,正在进行工厂招商引资建设的柳州。
坐在舒适的长途大巴里,艾尔充满好奇的观望着四周围的一切。如果不是因为建筑风格迥异,外加上到处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身影,他还真的以为自己回到了那个充满工业气息的曼彻斯特。
虽然这里还显得很不完善,正在施工的地段比比皆是,可那种明显洋溢着的工业时代气息,是任何人都能轻易感受得到的。
穿着制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熟练的操纵着各种大型器械,型号各异的运输卡车更是让艾尔眼界大开。只可惜他没有带着相机,不然肯定会将这里发生的事情,用胶卷将之真实的记录下来。
他在笔记中写到: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国家,并不是我的祖国,而是这个古老的中国。
他原本带着可有可无的好奇之心而来,但当看到这让人惊异的事实之后,他深深地迷恋上了这片土地。
虽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一个叫做解明宏的自由记者,盛情地邀请了艾尔,一起参观着已经初步修建完毕的大型拖拉机生产厂。这是一家由天宇集团投资承建的私人军车生产工厂,并且目前还是在处于军用状态。
艾尔在他的笔记中,用包含赞叹的语气,描述这眼前所看到的一切。英国人第一个完成了坦克的设计和制造,但艾尔却惊讶的发现中国人已经掌握了自主研发的坦克系统柴油机动力。
艾尔答应了解明宏的要求,打算暂时一起为一家私人投资的报馆工作。优厚的俸禄吸引了他,不过在试用期结束之前,他还并不愿意放弃原本的工作岗位。
在这家中国私人的企业工厂车间里,他看到了不知从何处引进的生产线正在运转着,到处都是忙碌的产业工人,据说他们每日都是如此。
艾尔并不是一个军事战略学家,但是他在选择成为记者之前,曾经是一名技术设计工作者。他知道也很清楚他所看到的东西:中国人的发动机工厂,制造与生产模式,甚至他们的起居生活,都具有十分的严格地军事化色彩。
为了能获得真实而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艾尔和工厂的投资方,以及驻守此地的军方代表,取得了相应的许可,成功获得了在这里生活和记录的特权。
他发现在生产或者研制过程中,研究人员的速度并不是很快。他们需要在几乎每一道关键部位时期停止下来,等待一名佩戴上校军衔的话军监督人员的审核与验收他的话可以说“是最终的命令”。
但是,他并非一名普通的军人,他与大多数的研究人员一样,是一位坦克柴油动力系统专家。
在这里工作被安排的很严谨,每一个人必为明天自己需要作什么而去苦恼。工作流程的日志表单,会在当天晚间休息之前,发到你的手里,准确很有很有效率。
艾尔在这里,还遇到了一位来自德国的坦克专家,虽然作为传统的大英帝国“绅士”,他对于面前这位不太听话的普鲁士“乡下人”,内心之中毫无热忱可言。
但在随后的日子中,本身也有着技术功底的艾尔,彻底为对方的博学和专业素养所折服,特意为对方做了专门的访谈录。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日耳曼军工科学家,私底下和艾尔做了很长时间的交流,记录下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生产资料。当然,在最后定稿的时候,必须先让军方代表审查其中的内容,以确定没有泄露一些军事机密。
“我知道中国人聪明的特性,在车间内,他们无需我自己动手去制造,而是充当一名说教主义者。由七名年轻的中国技术人员,在听从我的指令。我可以做第一道检验,中国人在军备生产方面,以前比现在要严谨、谨慎,甚至有些局促不定。”
“年轻者必须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他们的被安排的工作,这给我的压力很大。我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因此,在“指挥”期间,我总是出现一些令我自己遗憾的错误,而他们似乎没有任何不满的意见。”
就如同艾尔所看到的这样,德国科学家对于这个工厂的生产活动以及技术开发,都抱着十分赞许的态度。
这是一家大型的私人军火生产企业,有着**而完备的保障体系,在军工设备中,十分得当。这里的零部件生产和制造,具有与德国本土一样的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缺乏的仅仅是有经验的技师太少,而普通人工很多。
在艾尔的观察中,他翻看了一下工厂的操作与管理记录中,因为计算机还没有出现,这些资料全都是依靠人的手写来完成。
作为外国人的艾尔,自然不太懂得这些中文方块字体的含义。但是,前面标注的是按照德国规格的零部件编号,后面签注由工位编号,生产人姓名,日期,放置库内位置编号。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