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等那位考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安千户如何高贵冷艳不可侵·犯地装作丞相千金、某亲王未过门的儿媳,力拒倭寇强·暴, 挑动一群倭寇、汉奸为他争风吃醋, 自相杀伐, 四更的钟鼓声便已敲响。
龙门开始放人了。
门外巡场的正是明威将军,锦衣卫都督同知朱骥,搜检的也是锦衣卫中、前两所的校尉与力士们。锦衣卫的人对锦衣卫的迷弟们态度总要好些,搜检到那个大声讲安千户故事的举子时,两名力士下手都轻了些, 没像别人那样照怀里狠摸。
搜到崔燮时, 几名军士看他眼熟,更加关照了几分, 只是顺着衣裳拍拍摸摸,叮嘱他不许夹带私藏便是了。
崔燮承了情, 拢起衣裳排队进了龙门,给收掌试卷官交上考票, 换了自己的试卷进场。
他是北直隶考生, 按顺序第一批入场, 考舍也靠前, 周围干干净净,巡检的校尉们巡得也勤,要水要吃的都挺方便。
他去年刚考完乡试,内外都熟得很,不用看环境,只把两块板子插好, 站在“桌”上毡了房顶,又把油布挂在门口暂挡寒气,找巡场的军官买了一壶热水,灌进那把套着厚厚棉套的铜壶里,当作个小暖炉揣在怀里,盘腿抱壶,先暖热了手脚。
黎明时分,巡检场内的指挥同知顾大人陪着提调御史巡了最后一趟场,两位收掌试卷官便取了新印出来的、墨迹犹未全干的考卷来,叫巡检军校散给众考生。
这一场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考取了就能青云直上,入朝为官,考不中的至少又要等三年辛苦蹉跎。场中近四千考生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极点、激扬到了极点,在这种尖锐冲突的情绪中接过考卷,颤抖着揭开卷面,仔细阅看题目。
第一场仍是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
考题顺序是按着《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来排的,不过因《大学》《中庸》两本内容太短,可出的题目几乎都考遍了,近年考试还是多在孔孟二子之作里出。这一场主考官就没从《大学》里出题,第一题出了《论语·述而》的“子在齐闻韶”一节,第二题则是《中庸》的“文武之政”两句,第三题是《孟子·告子上》的“诗曰天生烝民”。
而五经题目虽粗看满纸都是,每科题目之前却都近乎顶格写着“易、诗、书、春秋、礼记”五个科名,对应着一眼就能看到“诗”字后面列出的四道题目:首题是《周南·麟之趾》全篇,之后是取自《小雅·裳裳者华》的“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两句,《大雅·假乐》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一句,《商颂·殷武》的“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三句。
《诗经》的十五国风部分有不少含有男女私情的词句,极少从中出题 ,大多题目都是从《雅》《颂》里出的。即便是这两部分也有许多诗中有悲、怨、悼、怀、讽刺、针砭之意,若单列出来作题目,写出来的文章便容易偏离圣人之意。所以《诗经》里能出的题目极少,重复率极高,这四道题目中有三道崔燮都曾做过,或是做过含着题中句子的长题。
只有《假乐》一篇他自己练习时是以整首诗为题的,单列出“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两句和以整诗为题时作文的重点差别有些大,须得彻底推翻重做。
他琢磨了琢磨题目,倒出一杯尚且热气腾腾的热姜汤喝,而后把壶杯都放到身边,磨墨铺纸,拿镇纸压稿纸,开始答第一题——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实在太有名了。崔燮穿越之前就知道,穿越之后林先生也常指着这句教他们努力学习,光关于这段的作文就作了不知几遍,几乎是把这节能写的花样都写遍了。
《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这句,是“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比论语中所记添了“学之”二字。朱子注释中亦取了这个“学之”,有了这两字才更好解释前因后果: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是因苦心志学,才无暇顾及餐饮细务,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就是再爱听音乐,也不至于自己脑内回忆足了三个月的齐国交响乐——他脑子里还货真价实地存着1g的小黄片呢,耽搁他吃肉了吗?
而那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是因孔子体味到了大舜《韶》乐中尽美尽善的感情和乐律,不觉深彻投入于学习韶乐之中,诚心叹美这场宏大的圣乐。
圣人闻圣乐,自然有所感触,遥拜前圣的功德与乐中精妙音律,故而诚心学之,那么双圣之间暗暗的契合就是必写的知识点。
而孔子追慕前圣,倾心《韶》乐,其所为就是“学之”,先“学之”才能有“三月不知肉味”;先有这三个月不暇外顾的学习和反复回味,才能深彻理解《韶》乐,与大舜的圣心契合,发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的感叹。
朱子中用“学之”二字贯通原文,实是点睛之笔。有了这两个字才能叫题中三句话前后串珠成链,给“三月不知肉味”一个现实依据,免得其沦为虚无飘渺的臆想。
所以“学之”二字是串起题目的引线,也就是他要作的这篇文章的明线!
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设定好,文章的筋骨就立起来了,只需按着题目那三句正论反论,增填血肉,校练文字。他破题向来爱用明破之法,堂皇正大,这回也不想... -->>
不等那位考生绘声绘色地讲完安千户如何高贵冷艳不可侵·犯地装作丞相千金、某亲王未过门的儿媳,力拒倭寇强·暴, 挑动一群倭寇、汉奸为他争风吃醋, 自相杀伐, 四更的钟鼓声便已敲响。
龙门开始放人了。
门外巡场的正是明威将军,锦衣卫都督同知朱骥,搜检的也是锦衣卫中、前两所的校尉与力士们。锦衣卫的人对锦衣卫的迷弟们态度总要好些,搜检到那个大声讲安千户故事的举子时,两名力士下手都轻了些, 没像别人那样照怀里狠摸。
搜到崔燮时, 几名军士看他眼熟,更加关照了几分, 只是顺着衣裳拍拍摸摸,叮嘱他不许夹带私藏便是了。
崔燮承了情, 拢起衣裳排队进了龙门,给收掌试卷官交上考票, 换了自己的试卷进场。
他是北直隶考生, 按顺序第一批入场, 考舍也靠前, 周围干干净净,巡检的校尉们巡得也勤,要水要吃的都挺方便。
他去年刚考完乡试,内外都熟得很,不用看环境,只把两块板子插好, 站在“桌”上毡了房顶,又把油布挂在门口暂挡寒气,找巡场的军官买了一壶热水,灌进那把套着厚厚棉套的铜壶里,当作个小暖炉揣在怀里,盘腿抱壶,先暖热了手脚。
黎明时分,巡检场内的指挥同知顾大人陪着提调御史巡了最后一趟场,两位收掌试卷官便取了新印出来的、墨迹犹未全干的考卷来,叫巡检军校散给众考生。
这一场才是真正的抡才大典,考取了就能青云直上,入朝为官,考不中的至少又要等三年辛苦蹉跎。场中近四千考生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极点、激扬到了极点,在这种尖锐冲突的情绪中接过考卷,颤抖着揭开卷面,仔细阅看题目。
第一场仍是三道四书题,四道五经题。
考题顺序是按着《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来排的,不过因《大学》《中庸》两本内容太短,可出的题目几乎都考遍了,近年考试还是多在孔孟二子之作里出。这一场主考官就没从《大学》里出题,第一题出了《论语·述而》的“子在齐闻韶”一节,第二题则是《中庸》的“文武之政”两句,第三题是《孟子·告子上》的“诗曰天生烝民”。
而五经题目虽粗看满纸都是,每科题目之前却都近乎顶格写着“易、诗、书、春秋、礼记”五个科名,对应着一眼就能看到“诗”字后面列出的四道题目:首题是《周南·麟之趾》全篇,之后是取自《小雅·裳裳者华》的“我觏之子,维其有章矣”两句,《大雅·假乐》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一句,《商颂·殷武》的“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三句。
《诗经》的十五国风部分有不少含有男女私情的词句,极少从中出题 ,大多题目都是从《雅》《颂》里出的。即便是这两部分也有许多诗中有悲、怨、悼、怀、讽刺、针砭之意,若单列出来作题目,写出来的文章便容易偏离圣人之意。所以《诗经》里能出的题目极少,重复率极高,这四道题目中有三道崔燮都曾做过,或是做过含着题中句子的长题。
只有《假乐》一篇他自己练习时是以整首诗为题的,单列出“不解于位,民之攸塈”两句和以整诗为题时作文的重点差别有些大,须得彻底推翻重做。
他琢磨了琢磨题目,倒出一杯尚且热气腾腾的热姜汤喝,而后把壶杯都放到身边,磨墨铺纸,拿镇纸压稿纸,开始答第一题——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实在太有名了。崔燮穿越之前就知道,穿越之后林先生也常指着这句教他们努力学习,光关于这段的作文就作了不知几遍,几乎是把这节能写的花样都写遍了。
《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这句,是“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比论语中所记添了“学之”二字。朱子注释中亦取了这个“学之”,有了这两字才更好解释前因后果: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后,是因苦心志学,才无暇顾及餐饮细务,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就是再爱听音乐,也不至于自己脑内回忆足了三个月的齐国交响乐——他脑子里还货真价实地存着1g的小黄片呢,耽搁他吃肉了吗?
而那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是因孔子体味到了大舜《韶》乐中尽美尽善的感情和乐律,不觉深彻投入于学习韶乐之中,诚心叹美这场宏大的圣乐。
圣人闻圣乐,自然有所感触,遥拜前圣的功德与乐中精妙音律,故而诚心学之,那么双圣之间暗暗的契合就是必写的知识点。
而孔子追慕前圣,倾心《韶》乐,其所为就是“学之”,先“学之”才能有“三月不知肉味”;先有这三个月不暇外顾的学习和反复回味,才能深彻理解《韶》乐,与大舜的圣心契合,发出“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的感叹。
朱子中用“学之”二字贯通原文,实是点睛之笔。有了这两个字才能叫题中三句话前后串珠成链,给“三月不知肉味”一个现实依据,免得其沦为虚无飘渺的臆想。
所以“学之”二字是串起题目的引线,也就是他要作的这篇文章的明线!
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设定好,文章的筋骨就立起来了,只需按着题目那三句正论反论,增填血肉,校练文字。他破题向来爱用明破之法,堂皇正大,这回也不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