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穿到明朝考科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给天子准备的讲章是讲《孟子》的,他早就已学熟了,讲起来并不费力,唯给太子讲的是从未有过的新课,他甚至还没想好该从哪方面入手。
是讲经,还是讲史?
侍候太子读书的讲官们中就有两位分讲经书义和五经义的,之后要讲《皇明祖训》《贞观政要》或《通鉴纲要》,他这平空加进来的稼穑课,讲哪样都和同事冲突啊……
他琢磨了一阵子,索性就从自己修会典时正修着的那条“耕耤”入手,以太·祖践位初即行耕耤礼、西苑耕敛之礼的范例,引导太子重视大明立国的根本——农耕。
他的讲章大多是平实的白话,写得极通俗易懂,即使是九岁的小太子也能听懂。程学士审了稿子,微微点头,笑着说:“咱们侍太子读书就与侍天子读书不同,太子虽然天姿极聪明,却因年纪尚幼,学东西时需要讲得细致耐心些,叫他听进心里。你上回在御前讲格物是怎么讲的?陛下极力赞你,说太子听了你的课回去,便要选会读书、心思简内的内侍陪侍着他读书算术,比从前更刻苦用功了。”
太子果然长进极大。
崔燮跟着同事们进殿直讲时,就看见他身边带了两个年少清秀的太监,那位曾经混到太子身边的刘公公已退了一射之地,落到了第二档位置上。
这位“立皇帝”怕是立不起来了,这些有知识的小太监也不会让他再上位的。
崔燮只看了他一眼,便将目光收回来,站在讲案前,并不看桌上的讲章,神色自若地讲起了耕耤礼,讲起了农业的重要性。
他当初编宪宗实录、写农科论文时记下了许多年的粮食收成和人口户籍,讲课时穿插着列数据,让太子直观地知道大明有多少户百姓、多少丁口,并时不时提问,让他计算百姓的平均赋税和劳动强度。
太子大着胆子让身边的内侍代算,崔燮也不说他,只要得出的答案对就点头称是。小太子于是胆子越来越大,每次都直接叫内侍算,得出之后再亲口告诉崔燮,然后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感叹:“想不到外头百姓如此艰辛,孤以后定要爱惜粮食,不浪费民力。”
崔燮含笑夸了他两句,又留作业叫他课后叫人量出农夫们耕的一亩地有多大,亲自绕着走上一圈,再叫人装上两石粮,他去亲眼看看农民们在这一亩地里耕作一年的收获有多少。
他要让朱厚照知道这个国家有多大,多么沉重的负担压在他身上。这个孩子可不能长成历史上那个游龙戏凤的明武宗,这个国家、这么多百姓、军人,禁不起他和他宠爱的太监、武官们的...折腾。
太子尚不懂这里面的深意,但觉着这种实践作业半点儿也不嫌难,他也愿意做,便答道:“孤一定用心看,用心体会里面藏着的百姓心血。”
太子真是位贤明储君,将来必定是和今上一样的仁君!
几位讲读官听着他小大人儿似的说话,都觉得天佑大明,自己多年的心血也有了回报,吃讲筵时越发激动,一边喝酒一边向往着将要到来的盛世。
盛世好像也真地伴着他们这位聪慧早熟的少年太子的成长,飞快地来临了。
从四月初甘州边报,斩获鞑靼小王子所率的虏寇三百余人后,一道道边报就如飞雪般涌入朝廷——
四月底虏寇攻打锦州,官兵以水泥灰洒向城下,又以大锅盛水浇之。攻城虏寇与下方马匹身上沾了水泥,在长久的夺城中水泥渐渐硬结,拖得敌人与马匹行动不便,退走时被官兵掩杀,斩首一百二十五人。
五月间朵颜三卫鞑虏侵入辽东,义州官军踞城而战,凭高而厚的城墙防住鞑靼围攻,并以投石器连投水泥块砸伤敌寇,斩首一百四十九级,夺马二百匹。
蓟辽间久久未能重修的长城一段段开始翻修加固,边城间抢掠商人百姓的小股散虏渐渐减少。九月蓟镇重新修整完了整段长城的城堡台墩,将木制关寨外敷水泥灰,数日间筑成坚固石堡,抵住了几回小股虏寇侵扰。
……
朝中多年没有这样多、这样集中的胜报,几乎每封奏报都是好消息,送来的人头也是真正的鞑靼、瓦剌人,而不再需要杀良冒功。大明战力之盛几乎要恢复到永乐天子在位的时候,连兵部尚书马文升都偷偷拿出了久藏多年的复套书,在家里看到半夜。
河套。
若能收复河套,就能彻底截断鞑靼对京城一带的威胁,将虏寇御于国门之外,不再复演土木堡之变的耻辱。
边关城墙堡墩都已经用便宜易得、几日内就能干硬的水泥加固得稳如石筑,崔燮又献上了能让将士们目力加长数十倍的望远镜,如今敌虏几乎已经不能侵到边城之下了。马尚书心中渐渐滋生了有生之年看见复套的期盼,又怕如今的国力不足以支撑此战,不敢轻易上疏……
但这一年新年将至时,回京参加考察的福建布政使李琮却献上了一样海商们自吕宋岛寻来,亩产可达千余斤的甘美薯类——一同带进京来的,还有那几名从吕宋偷运此薯回国,并帮着当地县令试种成功的商人。
给天子准备的讲章是讲《孟子》的,他早就已学熟了,讲起来并不费力,唯给太子讲的是从未有过的新课,他甚至还没想好该从哪方面入手。
是讲经,还是讲史?
侍候太子读书的讲官们中就有两位分讲经书义和五经义的,之后要讲《皇明祖训》《贞观政要》或《通鉴纲要》,他这平空加进来的稼穑课,讲哪样都和同事冲突啊……
他琢磨了一阵子,索性就从自己修会典时正修着的那条“耕耤”入手,以太·祖践位初即行耕耤礼、西苑耕敛之礼的范例,引导太子重视大明立国的根本——农耕。
他的讲章大多是平实的白话,写得极通俗易懂,即使是九岁的小太子也能听懂。程学士审了稿子,微微点头,笑着说:“咱们侍太子读书就与侍天子读书不同,太子虽然天姿极聪明,却因年纪尚幼,学东西时需要讲得细致耐心些,叫他听进心里。你上回在御前讲格物是怎么讲的?陛下极力赞你,说太子听了你的课回去,便要选会读书、心思简内的内侍陪侍着他读书算术,比从前更刻苦用功了。”
太子果然长进极大。
崔燮跟着同事们进殿直讲时,就看见他身边带了两个年少清秀的太监,那位曾经混到太子身边的刘公公已退了一射之地,落到了第二档位置上。
这位“立皇帝”怕是立不起来了,这些有知识的小太监也不会让他再上位的。
崔燮只看了他一眼,便将目光收回来,站在讲案前,并不看桌上的讲章,神色自若地讲起了耕耤礼,讲起了农业的重要性。
他当初编宪宗实录、写农科论文时记下了许多年的粮食收成和人口户籍,讲课时穿插着列数据,让太子直观地知道大明有多少户百姓、多少丁口,并时不时提问,让他计算百姓的平均赋税和劳动强度。
太子大着胆子让身边的内侍代算,崔燮也不说他,只要得出的答案对就点头称是。小太子于是胆子越来越大,每次都直接叫内侍算,得出之后再亲口告诉崔燮,然后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感叹:“想不到外头百姓如此艰辛,孤以后定要爱惜粮食,不浪费民力。”
崔燮含笑夸了他两句,又留作业叫他课后叫人量出农夫们耕的一亩地有多大,亲自绕着走上一圈,再叫人装上两石粮,他去亲眼看看农民们在这一亩地里耕作一年的收获有多少。
他要让朱厚照知道这个国家有多大,多么沉重的负担压在他身上。这个孩子可不能长成历史上那个游龙戏凤的明武宗,这个国家、这么多百姓、军人,禁不起他和他宠爱的太监、武官们的...折腾。
太子尚不懂这里面的深意,但觉着这种实践作业半点儿也不嫌难,他也愿意做,便答道:“孤一定用心看,用心体会里面藏着的百姓心血。”
太子真是位贤明储君,将来必定是和今上一样的仁君!
几位讲读官听着他小大人儿似的说话,都觉得天佑大明,自己多年的心血也有了回报,吃讲筵时越发激动,一边喝酒一边向往着将要到来的盛世。
盛世好像也真地伴着他们这位聪慧早熟的少年太子的成长,飞快地来临了。
从四月初甘州边报,斩获鞑靼小王子所率的虏寇三百余人后,一道道边报就如飞雪般涌入朝廷——
四月底虏寇攻打锦州,官兵以水泥灰洒向城下,又以大锅盛水浇之。攻城虏寇与下方马匹身上沾了水泥,在长久的夺城中水泥渐渐硬结,拖得敌人与马匹行动不便,退走时被官兵掩杀,斩首一百二十五人。
五月间朵颜三卫鞑虏侵入辽东,义州官军踞城而战,凭高而厚的城墙防住鞑靼围攻,并以投石器连投水泥块砸伤敌寇,斩首一百四十九级,夺马二百匹。
蓟辽间久久未能重修的长城一段段开始翻修加固,边城间抢掠商人百姓的小股散虏渐渐减少。九月蓟镇重新修整完了整段长城的城堡台墩,将木制关寨外敷水泥灰,数日间筑成坚固石堡,抵住了几回小股虏寇侵扰。
……
朝中多年没有这样多、这样集中的胜报,几乎每封奏报都是好消息,送来的人头也是真正的鞑靼、瓦剌人,而不再需要杀良冒功。大明战力之盛几乎要恢复到永乐天子在位的时候,连兵部尚书马文升都偷偷拿出了久藏多年的复套书,在家里看到半夜。
河套。
若能收复河套,就能彻底截断鞑靼对京城一带的威胁,将虏寇御于国门之外,不再复演土木堡之变的耻辱。
边关城墙堡墩都已经用便宜易得、几日内就能干硬的水泥加固得稳如石筑,崔燮又献上了能让将士们目力加长数十倍的望远镜,如今敌虏几乎已经不能侵到边城之下了。马尚书心中渐渐滋生了有生之年看见复套的期盼,又怕如今的国力不足以支撑此战,不敢轻易上疏……
但这一年新年将至时,回京参加考察的福建布政使李琮却献上了一样海商们自吕宋岛寻来,亩产可达千余斤的甘美薯类——一同带进京来的,还有那几名从吕宋偷运此薯回国,并帮着当地县令试种成功的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