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小学教师在大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恭恭敬敬的答道:
“臣山东临清直隶州张籍,幸得皇恩,为一甲第三名。”
“卿以少年之龄,居于三鼎甲,可有所思?”万历皇帝的这句话一出,周围两班文武臣子们都听出了话外音,陛下对此子颇观感不错啊,果然是科场白头不得幸,蟾宫折桂爱少年。
这还是让说说中式感言啊,张籍心道。
刚才在班末侯立时已然在心中打好了腹稿,当下朗声答曰:
“臣虽年少,但读书久矣,常思圣人之言,常虑己身之过,遍观经义典籍,国朝定鼎至今,文治武功可追汉唐,明君在朝,国士辈出,籍今有此一甲之名,倍感皇恩浩荡,唯有竭尽所能,以报答隆恩而已。”
这番话既是赞扬大明国威,又是表忠心,比刚才朱国祚和李廷机四平八稳的说教应对好多了,直听得御座上的万历皇帝一乐。不过殿中群臣就有些皱眉了,国朝自洪武永乐朝后,向来以顶撞皇帝吃廷杖为荣,拍皇帝马屁有辱风骨啊。
不过念在张籍年轻,而且话中虽说了明君在朝,但后面紧跟着是国士辈出,国士是谁?就是殿中群臣自己啊,故而,此子尚可原谅。
万历皇帝笑着点头道:“卿报国之心,朕已明了。”
一句话说完,只听万历皇帝又道:“卿乃临清直隶州人士,居于运河之畔,然有言曰漕运南上北下,往返经年,所费实多,卿与地方风土民情见之实之,可有良策教朕?”
万历皇帝刚才问朱国祚的是倭寇之事,问李廷机的是闽地百姓生计,如今问张籍的是漕运事宜,可见他对几人的资料还是作过一番研究的。
对于漕运的问题,身处运河古城的张籍曾看到过漕论的文章,而且时下也有有识之士针对运河漕运做过论述,故而这个题目找出问题并不难,难度在于给出解决方案并执行。
“国朝自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张籍当下先从运河承担漕运之始说起,又道,
“河以北诸水,皆会于衡、漳、恒、卫。以出于冀;河以南诸水,皆会于汴、泗、涡、淮,出于徐,则龙门而东、大水之入河者少也。入河之水少,而北不侵卫,南不侵淮,河得安行中道而东出于兖,故千年而无决溢之患也。
然有漕以来,惟务疏凿之便,不见其害。自隋开皇中,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人以为百世之利矣,然而河遂南入于淮也,侵河之故道,自此水患频至,故曰:漕能使河坏也……”
张籍在这里取了巧,并未出言提及漕运靡费,漕政腐败之弊,而是单单论述运河与黄河的关系,以说明运河导致黄河水患。他知道若是提及漕政腐败之事,那可是要得罪明里暗里不知多少人,只怕就在这金殿上就有人要弹劾自己大放厥词了,因为如今朝中就有不知道多少人在漕运一事上上下其手,中饱私囊。
张籍又不是真的十六岁,早就过了愣头青的年纪,选择了这一条细说,果然没有引起朝臣的注意,而都是对张籍接下来提出的对策起了兴趣。
恭恭敬敬的答道:
“臣山东临清直隶州张籍,幸得皇恩,为一甲第三名。”
“卿以少年之龄,居于三鼎甲,可有所思?”万历皇帝的这句话一出,周围两班文武臣子们都听出了话外音,陛下对此子颇观感不错啊,果然是科场白头不得幸,蟾宫折桂爱少年。
这还是让说说中式感言啊,张籍心道。
刚才在班末侯立时已然在心中打好了腹稿,当下朗声答曰:
“臣虽年少,但读书久矣,常思圣人之言,常虑己身之过,遍观经义典籍,国朝定鼎至今,文治武功可追汉唐,明君在朝,国士辈出,籍今有此一甲之名,倍感皇恩浩荡,唯有竭尽所能,以报答隆恩而已。”
这番话既是赞扬大明国威,又是表忠心,比刚才朱国祚和李廷机四平八稳的说教应对好多了,直听得御座上的万历皇帝一乐。不过殿中群臣就有些皱眉了,国朝自洪武永乐朝后,向来以顶撞皇帝吃廷杖为荣,拍皇帝马屁有辱风骨啊。
不过念在张籍年轻,而且话中虽说了明君在朝,但后面紧跟着是国士辈出,国士是谁?就是殿中群臣自己啊,故而,此子尚可原谅。
万历皇帝笑着点头道:“卿报国之心,朕已明了。”
一句话说完,只听万历皇帝又道:“卿乃临清直隶州人士,居于运河之畔,然有言曰漕运南上北下,往返经年,所费实多,卿与地方风土民情见之实之,可有良策教朕?”
万历皇帝刚才问朱国祚的是倭寇之事,问李廷机的是闽地百姓生计,如今问张籍的是漕运事宜,可见他对几人的资料还是作过一番研究的。
对于漕运的问题,身处运河古城的张籍曾看到过漕论的文章,而且时下也有有识之士针对运河漕运做过论述,故而这个题目找出问题并不难,难度在于给出解决方案并执行。
“国朝自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张籍当下先从运河承担漕运之始说起,又道,
“河以北诸水,皆会于衡、漳、恒、卫。以出于冀;河以南诸水,皆会于汴、泗、涡、淮,出于徐,则龙门而东、大水之入河者少也。入河之水少,而北不侵卫,南不侵淮,河得安行中道而东出于兖,故千年而无决溢之患也。
然有漕以来,惟务疏凿之便,不见其害。自隋开皇中,引谷洛水达于河,又引河通于淮海,人以为百世之利矣,然而河遂南入于淮也,侵河之故道,自此水患频至,故曰:漕能使河坏也……”
张籍在这里取了巧,并未出言提及漕运靡费,漕政腐败之弊,而是单单论述运河与黄河的关系,以说明运河导致黄河水患。他知道若是提及漕政腐败之事,那可是要得罪明里暗里不知多少人,只怕就在这金殿上就有人要弹劾自己大放厥词了,因为如今朝中就有不知道多少人在漕运一事上上下其手,中饱私囊。
张籍又不是真的十六岁,早就过了愣头青的年纪,选择了这一条细说,果然没有引起朝臣的注意,而都是对张籍接下来提出的对策起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