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懂激励: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把“一切向钱看”视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但人在精神层面的渴望永远不可能消失。人除了需要物质上的激励,也需要精神上的激励。
激励不能单纯只从物质方面考虑,更不能单纯地将奖励作为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过度使用奖励来代替激励,不仅不能满足员工对精神层面、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的诉求,反而还会带来其他麻烦。
我一位朋友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不仅长得可爱,而且聪明机灵,非常讨人喜欢。但让人头疼的是,这个孩子很懒,什么都懒得做,跟其他的孩子一样没少让父母操心。
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文质彬彬的人,做不到棍棒教育,而且孩子的爷爷奶奶特别护着孩子,平时看到孩子爸妈骂孩子骂得重了都要心疼半天,更别说允许孩子爸妈打他了。孩子的父母没办法,一商量,既然罚不行,那就赏吧。从此,孩子要做的事情都有了明码标价,早上叠被子给多少钱,整理自己的房间给多少钱,至于扫地洗碗之类的事情价格更高。
有了物质奖励,孩子对做家务也不再不屑一顾了。朋友对自己的策略十分得意,自封“教育大师”。
几个月以后,我再次与朋友相聚,闲谈时我又问起了他们儿子的情况,没想到朋友叫苦不迭,说孩子看到做家务有奖励之后,确实喜欢做家务了,但是对没钱的事情一个手指头都不肯伸。家里来了客人,让他倒杯水给客人,不给他钱他就不做。有一次还差点出了大事,孩子他妈外出购物,到了超市才想起来炉子上还烧着水,家里只有孩子一个人,于是赶紧打电话回家,让孩子关一下煤气,孩子说给钱才关。
孩子他妈听了非常生气,这孩子怎么连自己的小命比钱重要还不明白,有偿做家务这种不正之风必须马上刹住,想到开车回家快一点也就五分钟的车程,于是赶紧开车回家,结果由于开得太匆忙,路上出了一起小车祸,撞在了路边的一棵树上,幸好刹车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从此以后,朋友夫妻就对孩子取消了有偿劳动的激励制度。
成年人虽然比小孩子懂事,但小孩子对物质的认识和要求远远不如成人。这个事例不仅对于教育孩子适用,对于管理企业同样适用。
当员工将激励与奖励挂钩以后,干起有利可图的事情来就会格外卖力,但对于无利可图的事情,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不会尽力,甚至会置之不理。激励不是不能跟奖励挂钩,但激励绝对不能等同于奖励,对于员工的行为,除了奖励之外还要加以约束,并且要辅以惩罚制度,这样的激励制度才能成为健全的激励体系。
直接的奖励看得见、摸得着,自然有效,但奖励不能完全替代激励,其他方式的激励同样有奖励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的奖励可以满足员工在生活、经济方面的种种需求,但无法给员工带来归属感和成就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是满足人类需求重要的部分,同样可以给人动力。
我有个在某家公司担任管理人员的朋友曾经向我诉苦,说他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今天辞职了。我开玩笑说:“马光骑不行,还得让它吃饱。员工也一样,光让人家干活不给人家钱,谁受得了?”
他苦笑了一下,说:“我可是待他不薄啊,他的奖金都快比我多了,但今天还是辞了,原因我想都没想到。”
我问他什么原因,他苦着脸说:“他跟我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人,也需要关怀和温暖,人们都说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可是他对公司一点家的感觉都没有。工作干好了,取得了再大的成绩,公司发点奖金就完了,没有一句鼓励的话。他说觉得自己像是海洋公园的海豚,表现好就给条鱼吃,但是海豚始终是海豚,海豚不可能把海洋公园真的当成自己的家。”
公司对一个业绩突出的员工,更多时候只是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而不给予精神上的激励。很多人工作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混个温饱,更多需要的是在事业上的成就感。那些真正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的员工,更是渴望能让企业成为自己的第二个家。每天八小时甚至更多的工作时间,员工们在企业里工作的时间可能胜过除去睡觉外在家里的时间,如果企业不能给员工归属感,又怎么能指望员工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环境里发挥出最高的水平,使出自己所有的本事呢?
有时一句关怀的话可以化为一泓清泉,滋润员工的心灵;有时一句安慰的话可以化作一团火焰,温暖员工的心灵;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可以化为一座灯塔,为员工指明方向;有时一句赞美的话可以化为一阵清风,为员工迷茫的心灵驱散迷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励志大师、人际关系专家卡耐基因为继母的一句话而改变一生。原本卡耐基很淘气,他的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娶了一个富裕人家的女人给他当后妈。当父亲向这个女人介绍卡耐基时,一再告诉她,卡耐基是个坏孩子,是全村最调皮的孩子,千万要小心他,但这个女人并没有信他的话,而是走到卡耐基面前,摸了摸他的头说:“他不是全村最坏的孩子,他是全村最聪明的孩子,只是他有太多的热情不能发泄出来。”这句话让卡耐基深受感动,他从这句激励的话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从此痛改前非,慢慢成了一个好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优秀,最终走向成功。
奖励永远不能代替激励,实质性的奖励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成效,但是也有着巨大的副作用。激励中振奋人心的作用有时候是奖励所无法达到的。奖励只能作为激励中一种小小的方式,运用奖励这种方式时不能舍弃语言上的激励、精神上的激励。激励才是主体,而奖励只是激励的一种手段而已,两者有着分明的主从关系,不可混淆。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把“一切向钱看”视为自己的生活目标,但人在精神层面的渴望永远不可能消失。人除了需要物质上的激励,也需要精神上的激励。
激励不能单纯只从物质方面考虑,更不能单纯地将奖励作为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过度使用奖励来代替激励,不仅不能满足员工对精神层面、成就感、归属感、认同感的诉求,反而还会带来其他麻烦。
我一位朋友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不仅长得可爱,而且聪明机灵,非常讨人喜欢。但让人头疼的是,这个孩子很懒,什么都懒得做,跟其他的孩子一样没少让父母操心。
这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文质彬彬的人,做不到棍棒教育,而且孩子的爷爷奶奶特别护着孩子,平时看到孩子爸妈骂孩子骂得重了都要心疼半天,更别说允许孩子爸妈打他了。孩子的父母没办法,一商量,既然罚不行,那就赏吧。从此,孩子要做的事情都有了明码标价,早上叠被子给多少钱,整理自己的房间给多少钱,至于扫地洗碗之类的事情价格更高。
有了物质奖励,孩子对做家务也不再不屑一顾了。朋友对自己的策略十分得意,自封“教育大师”。
几个月以后,我再次与朋友相聚,闲谈时我又问起了他们儿子的情况,没想到朋友叫苦不迭,说孩子看到做家务有奖励之后,确实喜欢做家务了,但是对没钱的事情一个手指头都不肯伸。家里来了客人,让他倒杯水给客人,不给他钱他就不做。有一次还差点出了大事,孩子他妈外出购物,到了超市才想起来炉子上还烧着水,家里只有孩子一个人,于是赶紧打电话回家,让孩子关一下煤气,孩子说给钱才关。
孩子他妈听了非常生气,这孩子怎么连自己的小命比钱重要还不明白,有偿做家务这种不正之风必须马上刹住,想到开车回家快一点也就五分钟的车程,于是赶紧开车回家,结果由于开得太匆忙,路上出了一起小车祸,撞在了路边的一棵树上,幸好刹车及时才没有酿成大祸。从此以后,朋友夫妻就对孩子取消了有偿劳动的激励制度。
成年人虽然比小孩子懂事,但小孩子对物质的认识和要求远远不如成人。这个事例不仅对于教育孩子适用,对于管理企业同样适用。
当员工将激励与奖励挂钩以后,干起有利可图的事情来就会格外卖力,但对于无利可图的事情,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也不会尽力,甚至会置之不理。激励不是不能跟奖励挂钩,但激励绝对不能等同于奖励,对于员工的行为,除了奖励之外还要加以约束,并且要辅以惩罚制度,这样的激励制度才能成为健全的激励体系。
直接的奖励看得见、摸得着,自然有效,但奖励不能完全替代激励,其他方式的激励同样有奖励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的奖励可以满足员工在生活、经济方面的种种需求,但无法给员工带来归属感和成就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是满足人类需求重要的部分,同样可以给人动力。
我有个在某家公司担任管理人员的朋友曾经向我诉苦,说他手下最得力的干将今天辞职了。我开玩笑说:“马光骑不行,还得让它吃饱。员工也一样,光让人家干活不给人家钱,谁受得了?”
他苦笑了一下,说:“我可是待他不薄啊,他的奖金都快比我多了,但今天还是辞了,原因我想都没想到。”
我问他什么原因,他苦着脸说:“他跟我说,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人,也需要关怀和温暖,人们都说要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可是他对公司一点家的感觉都没有。工作干好了,取得了再大的成绩,公司发点奖金就完了,没有一句鼓励的话。他说觉得自己像是海洋公园的海豚,表现好就给条鱼吃,但是海豚始终是海豚,海豚不可能把海洋公园真的当成自己的家。”
公司对一个业绩突出的员工,更多时候只是给予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而不给予精神上的激励。很多人工作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混个温饱,更多需要的是在事业上的成就感。那些真正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的员工,更是渴望能让企业成为自己的第二个家。每天八小时甚至更多的工作时间,员工们在企业里工作的时间可能胜过除去睡觉外在家里的时间,如果企业不能给员工归属感,又怎么能指望员工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环境里发挥出最高的水平,使出自己所有的本事呢?
有时一句关怀的话可以化为一泓清泉,滋润员工的心灵;有时一句安慰的话可以化作一团火焰,温暖员工的心灵;有时一句鼓励的话可以化为一座灯塔,为员工指明方向;有时一句赞美的话可以化为一阵清风,为员工迷茫的心灵驱散迷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励志大师、人际关系专家卡耐基因为继母的一句话而改变一生。原本卡耐基很淘气,他的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娶了一个富裕人家的女人给他当后妈。当父亲向这个女人介绍卡耐基时,一再告诉她,卡耐基是个坏孩子,是全村最调皮的孩子,千万要小心他,但这个女人并没有信他的话,而是走到卡耐基面前,摸了摸他的头说:“他不是全村最坏的孩子,他是全村最聪明的孩子,只是他有太多的热情不能发泄出来。”这句话让卡耐基深受感动,他从这句激励的话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从此痛改前非,慢慢成了一个好孩子,开始变得越来越优秀,最终走向成功。
奖励永远不能代替激励,实质性的奖励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成效,但是也有着巨大的副作用。激励中振奋人心的作用有时候是奖励所无法达到的。奖励只能作为激励中一种小小的方式,运用奖励这种方式时不能舍弃语言上的激励、精神上的激励。激励才是主体,而奖励只是激励的一种手段而已,两者有着分明的主从关系,不可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