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穿到古代当名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久圣旨明发到各地县学, 明年要开恩科加试农学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桓宋学派师生的正版和盗版文章一时销量大增。
自然也有许多自忖甲科无望, 欲考农科入仕的学生到桓宋理学院投师。可惜两位院长忙着出卷, 弟子们只嫌自己读书的工夫太少,哪有时间带学生?理学院大门终日大开, 想拜在他们门下求学的考生却求告无门, 最后辗转相托, 求到了几位与他们俩有交情的官员头上。
两位考官到礼部商议考纲时, 便被人拦在廊下, 问他们能否多教几个学生。
毕竟圣旨上就许他们不避师生之嫌, 只管取学得最好的考生, 那临考再多收几个学生也没什么忌讳吧。
虽没忌讳, 但是效率不高。
宋时右手掂着腰篮晃了晃,笑吟吟地亮出了他们小两口儿在家做出来的考前综合练习册和模拟试卷。
考前辅导班只能小班授课,效率不高。何况还有许多外地考生要到年后才进京, 靠听课只怕是来不及了, 倒是自己看书复习的效率更高。
不如大家都用一套教辅和练习题,内容全面,还能提前测出每个人的优劣所在, 有针对性的复习。
拦住他们的诸位郎中、员外有了交代, 也都安心了。
众人凑上来拿起书卷细看,只见每册外都包着印得艳丽喜庆、五色错杂的封皮:《杂交水稻论文集》一卷,《实验室规范操作合集》一卷,《壬子年农科会试模拟考题》五卷, 《农科大全》数学三卷、物理两卷、化学三卷、地理一卷、生物五卷……
书中、卷上都印着插画,纸面精致绝伦,细看内容更令人眼花缭乱,心荡神驰。
他们不禁合上书册,揉了揉眼,叹道:“好细致。答得出这么多题目的学生定是有真才学的好学生,在朝中见习数月,外放后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了。”
宋时颇以为然地点头:“这些练习册和卷子是我师兄花了两个多月工夫整理的,可谓面面俱到。若都能全面掌握了,别说只是依朝廷交代之法制种配药,就是自己指点人培育稻米与各色菜蔬的良种也尽够了。”
他们这趟到礼部,还要跟吕老师商量一下考卷怎么评卷——
这套卷子完全按照后世学生考卷的形式排布下来的,选择、填空、义理等小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大题则可按着步骤评价。考官出题时就要给出标准答案,同考官对着卷子判题,也可省些事体。
吕阁老看了两眼卷子,并不深究题目,只问他们:“这么满满几张卷子的考题却要考到何时去?并考官出题也费力。不如不问旁的,只考耕籍之类。”
他们俩自是不能当一辈子考官的,将来换了别人主考,更出不了那么多的题目了。
桓凌是从小考着科试长大,长大后又做了现代式考卷的,深觉这种出卷方式比他们原先只按经义答题的好,力劝道:“老师只见这题目多,却不知这一摞卷子也只消花两个时辰就能答完。考官辰时到场,午时印卷,一下午也尽够考完了。”
何况这些理科题目都有套路,平日里出惯了题的,略改几个条件就是新题了。论出题难度,只怕比必须剜空心思从四书中截取没考过的句子的经义小题还要简单一些。
而且还有个更省时省事的法子,就是预先做个千题万题的题库,封存在礼部或大内,到考试时抓阄抽题,凑满这一张卷子。
当然,这样的卷子用圈尖点竖的旧法判卷就有些不方便,可以按题打分,将卷子改成百分制,谁考得好谁考得差,哪个擅长化学哪个擅长农学,便是一目了然了。
这两个少年人胆子真大,是要把科举取士的规矩都改了啊。
吕阁老笑着摇头:“你们两人倒想得开,却不怕有人泄题么?”
若有人背下来几千道数理化大题,那他不会也是会了。
桓凌大方答道:“制艺考试不都是从经义上摘的题目,天下学子哪个不是在家做熟做透了才敢上京赶考的?”
若当真出个千把套题,连答案一并封存在库中,考试当日主考现抽题目现付梓,考官们在帘内拿着答案判卷,却不比出了题还要考官自己做出答案对比的省事得多?
人非圣贤,万一将哪个题目答错了,或索性出了无解的题目,岂不要耽误这一科的学子了?
当然,就是不用此法也不要紧。只要礼部每一届考试前整理考纲,主副考官出题时压遍该学的定理公式,再互相校改题目,确定无错就行。
理科的卷子答案字数少,不怕帘内出题的时间长。
吕阁考叫他们劝得有些心动,与礼部的属官议罢,又将卷子拿给另两位阁老看,问他们意见如何。
毕竟连这农科都是新加的,考卷比别的科目略有差异,考生们也说不出话来。
张次辅摸出个老花镜戴上,眯着眼将题目看了一遍,叹道:“我看这卷子的形制,忽然想起太·祖曾欲行科举取试,便有意在一卷中多出考题,以百分取士,办个与前朝不同的科举。可惜未及开恩科便已宫车晏驾……”
这两个孩子都是熟习经史之人,宋时更曾进过翰林院,看过中秘书,或许就曾从中见过太·祖起居注,欲效法太·祖旧制?
吕阁老被他提醒,亦感叹一声:“我说他们两人一向是谨慎徇旧的人,怎会将农科考卷改成这样子,若是为效慕太·祖旧例,便说得通了。”
既是有旧例的,他们也好与朝臣、与圣上推荐此卷了。
不过三位阁老议事,他们两个看亲弟子递上来的东西难免会特别顺眼,若要看世人的评价还要再问问李三辅。
李阁老不只与桓宋二人没有师生情,还是户部尚书,也是三位阁老中最年轻、最好实学,唯一能把这套叫人眼晕的卷子解出……解出几道题的人。
两人转身看去,只见他正低头阅卷,双眉皱得好像个近视的人没戴眼镜一般,看得吕张二阁老心弦微微绷紧。
吕阁老先打破了他的思路,按着卷子问道:“时春贤弟看这卷子如何?”
时春贤弟翻过卷纸,看了附录的答案,深沉地表示:“若要以这考卷择人,果然是要多花时间备下题目和答案。”
不光是答题难,有些以算数为根本的题目,若出题时置错了数字,那题是根本解不出来的。
一个考官,若不是桓宋二子这样通天下之识的全才,学问定有偏倚,一个人未必就能出好这样一篇面面俱到的考卷。若有些才学稍逊的人做了考官,难免要从旧日自己做过的题里选题改题。那么他家子弟,或是乡里相熟的、做过他题目的学子,不是作弊也胜如作弊了。
万一更有人故意出错题,以答案为记,勾通考生作弊……
原先只想着农官官位低,升迁又不比甲乙科那么方便,随便出些题目考取便是,岂知这科举取才哪儿有容易的?
幸好圣上先点了这两个才学既深,又有见识的考官,还未考试便将这问题呈到了他们面前。
礼部又为此商议良久,终于定下章程进呈天子:新科就用百分取士。不过不用小题,直接从分析义理的题目开始,最后还要加一道的拟农官身份,述自己为政方略的策论。
新泰帝旋作批复,认可了这套实际上是数理化生四科综合的新考卷。
天子命人取来了一套新出的模拟卷,对着答案看了一回。答案一步步写得极尽详细,甚至还在某些字下点了黑点,标以“得分点”三字。
就连他……他的皇儿皇孙等将来要亲阅这农科考卷时,也可一眼看出对错,不怕考官误落佳卷了。
新泰帝满意地将卷子撂下,吩咐内侍:“将这卷子去上书房,让叶学士给皇子、皇孙们做一做,叫他们知道稼穑之艰。”
还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宗亲们年幼,没机会见识耕织,看看这真正写到耕种细节的答案也能明白些道理。
上书房的学生一夜之间多了几门功课,又是圣上钦命送来的,不敢不学好,于是回家熬夜翻书,边学边骂这场还未问世的考试的出题人。
而站在考试链顶端的宋时和桓凌才不怕这点非议。
他们接了圣旨,知道新题型的方向后便重印了练习册和模拟试卷,之后一整个冬天都坐在烤得热乎乎的火炕上参详题目,力求考出最优秀的学生。
三月初十,会试判卷结束,考官们终于功成还家,而贡院又再度迎来了农科考试。
农科与制科错开,正好还能给今科不幸落第的举子们多一条晋身之道。
宋时与桓凌两个退休人员被特批为主副考官,继承了刚放出一批考官的贡院,闭关帘内,出了一套厚厚的、全是大题的考卷,并当场做出了答案,分发诸位帘内官。
同考官是从翰林院与户部抽调来的,懂桓宋理学的大家,监场官等外帘官则仍是用了会试考官,在场中来回巡视。
这一场只考了三月初十一天,考生们在场上考试,同考官们也为了试试自己的学业水平而做上了相同的试卷。
题目虽多,但能深研道理、熟习算式的话,倒不是很难,两个时辰内便足以做完。
辰时发下试卷,到黄昏便收卷,不予继烛。第一批考卷递上来后,同考官们便拿着两位主考给的答案与... -->>
不久圣旨明发到各地县学, 明年要开恩科加试农学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桓宋学派师生的正版和盗版文章一时销量大增。
自然也有许多自忖甲科无望, 欲考农科入仕的学生到桓宋理学院投师。可惜两位院长忙着出卷, 弟子们只嫌自己读书的工夫太少,哪有时间带学生?理学院大门终日大开, 想拜在他们门下求学的考生却求告无门, 最后辗转相托, 求到了几位与他们俩有交情的官员头上。
两位考官到礼部商议考纲时, 便被人拦在廊下, 问他们能否多教几个学生。
毕竟圣旨上就许他们不避师生之嫌, 只管取学得最好的考生, 那临考再多收几个学生也没什么忌讳吧。
虽没忌讳, 但是效率不高。
宋时右手掂着腰篮晃了晃,笑吟吟地亮出了他们小两口儿在家做出来的考前综合练习册和模拟试卷。
考前辅导班只能小班授课,效率不高。何况还有许多外地考生要到年后才进京, 靠听课只怕是来不及了, 倒是自己看书复习的效率更高。
不如大家都用一套教辅和练习题,内容全面,还能提前测出每个人的优劣所在, 有针对性的复习。
拦住他们的诸位郎中、员外有了交代, 也都安心了。
众人凑上来拿起书卷细看,只见每册外都包着印得艳丽喜庆、五色错杂的封皮:《杂交水稻论文集》一卷,《实验室规范操作合集》一卷,《壬子年农科会试模拟考题》五卷, 《农科大全》数学三卷、物理两卷、化学三卷、地理一卷、生物五卷……
书中、卷上都印着插画,纸面精致绝伦,细看内容更令人眼花缭乱,心荡神驰。
他们不禁合上书册,揉了揉眼,叹道:“好细致。答得出这么多题目的学生定是有真才学的好学生,在朝中见习数月,外放后也能造福一方百姓了。”
宋时颇以为然地点头:“这些练习册和卷子是我师兄花了两个多月工夫整理的,可谓面面俱到。若都能全面掌握了,别说只是依朝廷交代之法制种配药,就是自己指点人培育稻米与各色菜蔬的良种也尽够了。”
他们这趟到礼部,还要跟吕老师商量一下考卷怎么评卷——
这套卷子完全按照后世学生考卷的形式排布下来的,选择、填空、义理等小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大题则可按着步骤评价。考官出题时就要给出标准答案,同考官对着卷子判题,也可省些事体。
吕阁老看了两眼卷子,并不深究题目,只问他们:“这么满满几张卷子的考题却要考到何时去?并考官出题也费力。不如不问旁的,只考耕籍之类。”
他们俩自是不能当一辈子考官的,将来换了别人主考,更出不了那么多的题目了。
桓凌是从小考着科试长大,长大后又做了现代式考卷的,深觉这种出卷方式比他们原先只按经义答题的好,力劝道:“老师只见这题目多,却不知这一摞卷子也只消花两个时辰就能答完。考官辰时到场,午时印卷,一下午也尽够考完了。”
何况这些理科题目都有套路,平日里出惯了题的,略改几个条件就是新题了。论出题难度,只怕比必须剜空心思从四书中截取没考过的句子的经义小题还要简单一些。
而且还有个更省时省事的法子,就是预先做个千题万题的题库,封存在礼部或大内,到考试时抓阄抽题,凑满这一张卷子。
当然,这样的卷子用圈尖点竖的旧法判卷就有些不方便,可以按题打分,将卷子改成百分制,谁考得好谁考得差,哪个擅长化学哪个擅长农学,便是一目了然了。
这两个少年人胆子真大,是要把科举取士的规矩都改了啊。
吕阁老笑着摇头:“你们两人倒想得开,却不怕有人泄题么?”
若有人背下来几千道数理化大题,那他不会也是会了。
桓凌大方答道:“制艺考试不都是从经义上摘的题目,天下学子哪个不是在家做熟做透了才敢上京赶考的?”
若当真出个千把套题,连答案一并封存在库中,考试当日主考现抽题目现付梓,考官们在帘内拿着答案判卷,却不比出了题还要考官自己做出答案对比的省事得多?
人非圣贤,万一将哪个题目答错了,或索性出了无解的题目,岂不要耽误这一科的学子了?
当然,就是不用此法也不要紧。只要礼部每一届考试前整理考纲,主副考官出题时压遍该学的定理公式,再互相校改题目,确定无错就行。
理科的卷子答案字数少,不怕帘内出题的时间长。
吕阁考叫他们劝得有些心动,与礼部的属官议罢,又将卷子拿给另两位阁老看,问他们意见如何。
毕竟连这农科都是新加的,考卷比别的科目略有差异,考生们也说不出话来。
张次辅摸出个老花镜戴上,眯着眼将题目看了一遍,叹道:“我看这卷子的形制,忽然想起太·祖曾欲行科举取试,便有意在一卷中多出考题,以百分取士,办个与前朝不同的科举。可惜未及开恩科便已宫车晏驾……”
这两个孩子都是熟习经史之人,宋时更曾进过翰林院,看过中秘书,或许就曾从中见过太·祖起居注,欲效法太·祖旧制?
吕阁老被他提醒,亦感叹一声:“我说他们两人一向是谨慎徇旧的人,怎会将农科考卷改成这样子,若是为效慕太·祖旧例,便说得通了。”
既是有旧例的,他们也好与朝臣、与圣上推荐此卷了。
不过三位阁老议事,他们两个看亲弟子递上来的东西难免会特别顺眼,若要看世人的评价还要再问问李三辅。
李阁老不只与桓宋二人没有师生情,还是户部尚书,也是三位阁老中最年轻、最好实学,唯一能把这套叫人眼晕的卷子解出……解出几道题的人。
两人转身看去,只见他正低头阅卷,双眉皱得好像个近视的人没戴眼镜一般,看得吕张二阁老心弦微微绷紧。
吕阁老先打破了他的思路,按着卷子问道:“时春贤弟看这卷子如何?”
时春贤弟翻过卷纸,看了附录的答案,深沉地表示:“若要以这考卷择人,果然是要多花时间备下题目和答案。”
不光是答题难,有些以算数为根本的题目,若出题时置错了数字,那题是根本解不出来的。
一个考官,若不是桓宋二子这样通天下之识的全才,学问定有偏倚,一个人未必就能出好这样一篇面面俱到的考卷。若有些才学稍逊的人做了考官,难免要从旧日自己做过的题里选题改题。那么他家子弟,或是乡里相熟的、做过他题目的学子,不是作弊也胜如作弊了。
万一更有人故意出错题,以答案为记,勾通考生作弊……
原先只想着农官官位低,升迁又不比甲乙科那么方便,随便出些题目考取便是,岂知这科举取才哪儿有容易的?
幸好圣上先点了这两个才学既深,又有见识的考官,还未考试便将这问题呈到了他们面前。
礼部又为此商议良久,终于定下章程进呈天子:新科就用百分取士。不过不用小题,直接从分析义理的题目开始,最后还要加一道的拟农官身份,述自己为政方略的策论。
新泰帝旋作批复,认可了这套实际上是数理化生四科综合的新考卷。
天子命人取来了一套新出的模拟卷,对着答案看了一回。答案一步步写得极尽详细,甚至还在某些字下点了黑点,标以“得分点”三字。
就连他……他的皇儿皇孙等将来要亲阅这农科考卷时,也可一眼看出对错,不怕考官误落佳卷了。
新泰帝满意地将卷子撂下,吩咐内侍:“将这卷子去上书房,让叶学士给皇子、皇孙们做一做,叫他们知道稼穑之艰。”
还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宗亲们年幼,没机会见识耕织,看看这真正写到耕种细节的答案也能明白些道理。
上书房的学生一夜之间多了几门功课,又是圣上钦命送来的,不敢不学好,于是回家熬夜翻书,边学边骂这场还未问世的考试的出题人。
而站在考试链顶端的宋时和桓凌才不怕这点非议。
他们接了圣旨,知道新题型的方向后便重印了练习册和模拟试卷,之后一整个冬天都坐在烤得热乎乎的火炕上参详题目,力求考出最优秀的学生。
三月初十,会试判卷结束,考官们终于功成还家,而贡院又再度迎来了农科考试。
农科与制科错开,正好还能给今科不幸落第的举子们多一条晋身之道。
宋时与桓凌两个退休人员被特批为主副考官,继承了刚放出一批考官的贡院,闭关帘内,出了一套厚厚的、全是大题的考卷,并当场做出了答案,分发诸位帘内官。
同考官是从翰林院与户部抽调来的,懂桓宋理学的大家,监场官等外帘官则仍是用了会试考官,在场中来回巡视。
这一场只考了三月初十一天,考生们在场上考试,同考官们也为了试试自己的学业水平而做上了相同的试卷。
题目虽多,但能深研道理、熟习算式的话,倒不是很难,两个时辰内便足以做完。
辰时发下试卷,到黄昏便收卷,不予继烛。第一批考卷递上来后,同考官们便拿着两位主考给的答案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