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权臣本纪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夜北风不止, 直到翌日半上午也不见停,刮得人面皮发紧,一笑时都扯着难受, 脸上的纹路也就越发显得多了, 可见笑起来倒不见就是什么可喜之事。
天子的旨意早下,先是革除了顾未明的一切职务, 至于抄家倒不急于一时, 顾氏几代人不曾分家,皆居于乌衣巷,不过顾未明的私人庄园却遍布江左, 触角远伸到会稽、宣城等地。也正因如此,就在三司连夜会审顾未明及其一干家奴时,天子忽又接到弹劾顾未明大肆私藏人口的折子, 折子正出自御史台, 不过并非于朝会当场递呈, 反倒是特意等下朝后私奏天子,可谓一反常态。
待天子看完,便大略能猜出缘由,这上头数目详实, 有名有姓,显然跟土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四姓的赀薄,束之台阁, 度支尚书亲查的四姓, 想到这, 英奴不由冷笑起来,只道天家自先帝起便担忧鱼烂土崩,荆笔杨板之事,如今这烈火烹油的乌衣巷,却要从内里自杀自灭,再由他人稍稍推波助澜,此案不难成铁案一桩,群情汹涌之下,他顾未明死也得死,不死也得死,英奴把奏折往案上一扔,随即喊来近侍:
“把这个折子送三司那里,立刻就去。”
说着又召来中书舍人:“拟旨,顾未明的这个案子,除了三司之外,让各部尚书也协同办理,都参与进去,人多好办事,朕不想冤枉大臣,可也绝不能放过漏网之鱼。”
中书舍人听天子一番圣意,不免纳罕,三司会审,照理说足矣,上回官仓一案,虽说临到末尾是打着三司会审,天子最终决断的旗号,但百官实际都清楚,廷尉署基本大包大揽,几乎是凭一己之力便震动朝野上下。期间多有越俎代庖处,不过因结果实让人瞠目结舌,也便无人去再计较个中不妥。顾未明的案子,说到底,只牵扯他一人,让各部尚书都去审案,怕是各部尚书也只能硬着头皮上罢了。
台阁接旨后,众人果真是面面相暌,这回迥异平常的是,除却要揣度尚书令的意思,亦要思虑尚书仆射兼度支尚书顾曙,他二人是什么态度,其他人自然就跟着是什么态度,尽管此案并无让各部尚书掺和的道理,录尚书事的几位老臣也被天子有意晾在一边,台阁中忽接如此旨意,自是一番难言的诡秘沉寂,一众人只能私下请素日里同样从善如流修己而不责人的大尚书示下,虞归尘几句便安抚人心,云既是协同审案,但凡人证物证口供只要能一一对得上,三司比台阁更熟知如何定罪,无须尚书们多费口舌,只留心有无可疑处罢了。众人听得心折首肯,依言行事而已。
三五日后,主审的三司终是将顾未明最终画押的口供呈了上去,天子并不关心这其中是否用刑,顾未明虽是舌锋如火,目无余子的性情,向来负地矜才,但终究是故家子弟,是玉叶金柯,难能受刑余之苦,但天子无意过问,只命御史大夫沈复坐了:
“大人昼夜不歇,辛苦。”
沈复却先跪倒:“臣有失察之罪。”
英奴无谓一笑,这说辞他听得太多太腻,沈复为人他还算看得过眼,上回官仓的案子他也是这般说辞,是众人都少不得这番说辞。事实也确是如此,当初弹劾石启的劲头御史大人给丢哪去了?即便石启私德却有亏欠处,可沈复所为,到底是堵了土断的路,英奴在这上头多少对他是有怨气的。连着两个案子,他沈复的确是失察,内察百官,也不知他每日都察到些什么了,知天命的年纪就很老了吗?英奴让他起身入座,只管问道:
“既有了定论,沈大人觉得此事要如何处置方好?”
沈复随即直起身来:“此事自然由今上来定夺,臣不敢置喙。”
英奴不以为然:“案子是你们审的,如何量刑都不曾商议吗?”
天下的案件,无论大小,倘都依照《大祁律》的白纸黑字来,那是再简单明了不过。但律令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英奴一句话问得沈复略有迟疑,却还是很快就让英奴听到了应对之辞:
“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顾未明素来多不法之举,今上的处决牵涉到败坏的纲纪是否能重回正轨,臣等以为当依《大祁律》处决。”
这话还算说到点子上去,官仓的案子后续接上乌衣巷跋扈子弟,只要惩罚到位,自有震风凌雨涤荡之用。顾未明同一众江左浮华子弟素有放纵奢汰之名,门第中人,不思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常人所言“忠臣出于孝门”,反之亦然。英奴且不去思想朝堂之上顾未明的不恭状,光是念及先帝年间,当时的御史中丞就弹劾过顾未明数次,只因前大将军气焰太盛,竟把其他人其他事压得毫无光彩可言,先帝睁只眼闭只眼,反倒担心乌衣巷被大将军抓了把柄,唯恐给本就势穷力屈的局面雪上加霜,也只能实偪处此,任由他去了。
此一时,彼一时,世无常势,天子自然要揆情审势,此案可谓阪上走丸,三司审定,只等天子诏班议处。就在三司尚未有定论之际,已有稀稀疏疏的奏呈时不时递上来,或有言顾未明平日行为不端者,或有连带着弹劾其他大姓子弟如何不以孝悌为首,不以学问为本,而以趋势游利为先,更以交游为业。台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刑戮,用党誉... -->>
一夜北风不止, 直到翌日半上午也不见停,刮得人面皮发紧,一笑时都扯着难受, 脸上的纹路也就越发显得多了, 可见笑起来倒不见就是什么可喜之事。
天子的旨意早下,先是革除了顾未明的一切职务, 至于抄家倒不急于一时, 顾氏几代人不曾分家,皆居于乌衣巷,不过顾未明的私人庄园却遍布江左, 触角远伸到会稽、宣城等地。也正因如此,就在三司连夜会审顾未明及其一干家奴时,天子忽又接到弹劾顾未明大肆私藏人口的折子, 折子正出自御史台, 不过并非于朝会当场递呈, 反倒是特意等下朝后私奏天子,可谓一反常态。
待天子看完,便大略能猜出缘由,这上头数目详实, 有名有姓,显然跟土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四姓的赀薄,束之台阁, 度支尚书亲查的四姓, 想到这, 英奴不由冷笑起来,只道天家自先帝起便担忧鱼烂土崩,荆笔杨板之事,如今这烈火烹油的乌衣巷,却要从内里自杀自灭,再由他人稍稍推波助澜,此案不难成铁案一桩,群情汹涌之下,他顾未明死也得死,不死也得死,英奴把奏折往案上一扔,随即喊来近侍:
“把这个折子送三司那里,立刻就去。”
说着又召来中书舍人:“拟旨,顾未明的这个案子,除了三司之外,让各部尚书也协同办理,都参与进去,人多好办事,朕不想冤枉大臣,可也绝不能放过漏网之鱼。”
中书舍人听天子一番圣意,不免纳罕,三司会审,照理说足矣,上回官仓一案,虽说临到末尾是打着三司会审,天子最终决断的旗号,但百官实际都清楚,廷尉署基本大包大揽,几乎是凭一己之力便震动朝野上下。期间多有越俎代庖处,不过因结果实让人瞠目结舌,也便无人去再计较个中不妥。顾未明的案子,说到底,只牵扯他一人,让各部尚书都去审案,怕是各部尚书也只能硬着头皮上罢了。
台阁接旨后,众人果真是面面相暌,这回迥异平常的是,除却要揣度尚书令的意思,亦要思虑尚书仆射兼度支尚书顾曙,他二人是什么态度,其他人自然就跟着是什么态度,尽管此案并无让各部尚书掺和的道理,录尚书事的几位老臣也被天子有意晾在一边,台阁中忽接如此旨意,自是一番难言的诡秘沉寂,一众人只能私下请素日里同样从善如流修己而不责人的大尚书示下,虞归尘几句便安抚人心,云既是协同审案,但凡人证物证口供只要能一一对得上,三司比台阁更熟知如何定罪,无须尚书们多费口舌,只留心有无可疑处罢了。众人听得心折首肯,依言行事而已。
三五日后,主审的三司终是将顾未明最终画押的口供呈了上去,天子并不关心这其中是否用刑,顾未明虽是舌锋如火,目无余子的性情,向来负地矜才,但终究是故家子弟,是玉叶金柯,难能受刑余之苦,但天子无意过问,只命御史大夫沈复坐了:
“大人昼夜不歇,辛苦。”
沈复却先跪倒:“臣有失察之罪。”
英奴无谓一笑,这说辞他听得太多太腻,沈复为人他还算看得过眼,上回官仓的案子他也是这般说辞,是众人都少不得这番说辞。事实也确是如此,当初弹劾石启的劲头御史大人给丢哪去了?即便石启私德却有亏欠处,可沈复所为,到底是堵了土断的路,英奴在这上头多少对他是有怨气的。连着两个案子,他沈复的确是失察,内察百官,也不知他每日都察到些什么了,知天命的年纪就很老了吗?英奴让他起身入座,只管问道:
“既有了定论,沈大人觉得此事要如何处置方好?”
沈复随即直起身来:“此事自然由今上来定夺,臣不敢置喙。”
英奴不以为然:“案子是你们审的,如何量刑都不曾商议吗?”
天下的案件,无论大小,倘都依照《大祁律》的白纸黑字来,那是再简单明了不过。但律令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英奴一句话问得沈复略有迟疑,却还是很快就让英奴听到了应对之辞:
“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顾未明素来多不法之举,今上的处决牵涉到败坏的纲纪是否能重回正轨,臣等以为当依《大祁律》处决。”
这话还算说到点子上去,官仓的案子后续接上乌衣巷跋扈子弟,只要惩罚到位,自有震风凌雨涤荡之用。顾未明同一众江左浮华子弟素有放纵奢汰之名,门第中人,不思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常人所言“忠臣出于孝门”,反之亦然。英奴且不去思想朝堂之上顾未明的不恭状,光是念及先帝年间,当时的御史中丞就弹劾过顾未明数次,只因前大将军气焰太盛,竟把其他人其他事压得毫无光彩可言,先帝睁只眼闭只眼,反倒担心乌衣巷被大将军抓了把柄,唯恐给本就势穷力屈的局面雪上加霜,也只能实偪处此,任由他去了。
此一时,彼一时,世无常势,天子自然要揆情审势,此案可谓阪上走丸,三司审定,只等天子诏班议处。就在三司尚未有定论之际,已有稀稀疏疏的奏呈时不时递上来,或有言顾未明平日行为不端者,或有连带着弹劾其他大姓子弟如何不以孝悌为首,不以学问为本,而以趋势游利为先,更以交游为业。台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刑戮,用党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