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碧之筱桦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年青的时候,都是诗人。生命中有太多的激情,喷礴而出,都是美妙的诗句。
在学校里,有文学社,文学社中,诗人最多。每一期社刊,诗总是一半。最流行的文学活动,是诗会。一群年青的学生,在操场的一角,在秋日的河边,大声地读诗,自己的或别人的。连我们的老师,也不甘寂寞。他本来就是诗人,经常加入我们的行列,读他的已经发表或准备发表的诗,忘我与投入,不亚于年少的我们。
那真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年代啊!我至今都还记得好多名字,舒婷、北岛、顾城、江河
永远不会忘记舒婷的双桅船:“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永远会铭记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顾城在没有绝死之前,我听见了他禅语一般黑色的忧伤:“昨天,象黑色的蛇”
我感觉到江河的心在流血,用流出的血点亮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这些我当年的导师啊,现在还在歌唱吗?他们用自己的心,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影响了我们一代人。他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已经活在了自己的诗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回想有诗的岁月,幸福岂是用简单的语言可以形容?
后来,读席慕容,读汪国真,读我愿是急流,读星星诗刊。读得多了,自己就成了自己的诗人。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做无病之呻吟,只是用跳动的语言,写自己的心声,自己欣赏,自己珍爱。诗是圣洁的语言精华,不是随便什么纸都可以写诗。用精美的稿笺,工工整整地写下青春的诗行。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变成铅字;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诗人。
幻想距离现实其实只有难以逾越的一步之遥,对岸的风景历历在目,又飘飘渺渺。
90后,文学沦落风尘,诗国零落成泥,顾城走进黑色,诗人相继死去。
思想最活跃的季节是高中。诗不能进入高考,顶多只是文章的点缀。文章才可以当干饭吃,尤其是议论性质的文章。
崇拜鲁迅。鲁迅的杂文针砭时局,不平则鸣,想说就说,畅快淋漓。经常看中国青年报,记住了一个名字,邵燕祥,一个写“求实篇”的高手,佩服。凡是敢讲真话的文章,都看,看了觉得解气、痛快。有些觉得很近,写的事情就像发生在身边。于是认为杂文是最有用处的文体,也就大量看,试着写。内心充满反叛精神,浑身长满尖刺,大到天下大事,小的陈规陋习,无不在议论之列。几乎每一次作文,教语文的蒋先生都要拿作当范文念,说写得有个性,有头脑,有胆气。于是我思想更加偏激,言论更加大胆,终于有一天,蒋先生觉得有必要让我清醒一下,找我进行了单独谈话。
“再这样下去,你是要吃亏的。你只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什么事都看不顺眼。其实我们这社会还是有鲜花阳光的,你怎么就看不见?”
“好事让别人去写吧,我不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国人的灵魂,振昏发聩,催人猛醒,要不鲁迅先生怎么会弃医从文?”
“那毕竟是旧社会,现在时代不同了。”
“无论什么时代,都要弘扬正气。而要弘扬正气,就必须揭露丑恶,打击邪气。”
“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的作文。平时你随便怎么写都可以,但不要把手写坏了。这社会,都喜欢听好听的。你写的东西固然在理,但话不中听,考试谁给你高分?严重的,还会推及到你思想有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也是要讲究艺术的。艺术就是自我保护。让人觉得痛,但又找不到伤痕。那是对灵魂的触及。绝不会像你们年青人,只顾痛快,赤膊上阵,像许褚一样,中箭而归。别要等到中了箭才后悔哦。”
蒋先生是我恩师,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的话我似乎并没有听进去多少。最切近的应验,是高考。我语文一向学得很好,但高考只得了90多分(总分是120),估计问题就出在作文上。
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除诗之外,是语言的地方特色。那是90年代初,对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不满,愤笔疾书,用了半小时写成的一篇短评。文章用的是笔名,叫碧桦。随后很快得到了编辑蓝幽先生的召见。见面时,蓝先生看到的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不敢相信。二三语后,说你娃娃有脾气,好好写,不错。后来我知道,我评论的文章作者谢先生是本土有名的作家。在蓝先生的副刊部里,我认识了他。后来我与他们都成了忘年的文友。
蓝先生是诗人,出过好几本诗集。他主持副刊部的几年里,扶持了大量的文学新人,我大约是他最赏识的年青人之一。报纸是地方正报,每周出一次文学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碧桦的名字。诗人邓文国先生从大巴山来到县文化馆后,发起成立了华文文学研究会。在蓝先生的引荐下,我成了其中的一员。我的文章及碧桦的名字,也随着他的华文报走到了天涯海角,走到了余光中的台湾,走到的有华人的马来西亚。(注:华文报是企业赞助,赠送性质的,没有对外发行。)
那真是我文学的蜜月期啊,如果时间能长一点,我恐怕就不是现在的样子。1993年夏天,我的一篇报告文学,这里有个阿拉斯加,蓝先生用了一个整版发表,立即在地方上引起震动。这是一篇写捡破烂的文章,写的是某国字号厂的巨大垃圾场成了淘金者的乐园。蓝先生很聪明,他可能早就料到我的文章要产生地震,在发表时,署名为“碧之筱桦”看上去像两个人似的。他没有署碧桦这个名字,因为好多人都知道他是谁。文章发表后第二天,一群人冲进了报社,要求报社交出作者,那气势,仿佛要吃人。报社召开了紧急会议,蓝先生要求必须保护作者。在适当的时候,蓝先生给我通了电话,要我注意安全“那一帮人野蛮得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秘密地,蓝先生约见了我几次,告诉我事态的发展情况,并安慰我放心... -->>
年青的时候,都是诗人。生命中有太多的激情,喷礴而出,都是美妙的诗句。
在学校里,有文学社,文学社中,诗人最多。每一期社刊,诗总是一半。最流行的文学活动,是诗会。一群年青的学生,在操场的一角,在秋日的河边,大声地读诗,自己的或别人的。连我们的老师,也不甘寂寞。他本来就是诗人,经常加入我们的行列,读他的已经发表或准备发表的诗,忘我与投入,不亚于年少的我们。
那真是一个诗人辈出的年代啊!我至今都还记得好多名字,舒婷、北岛、顾城、江河
永远不会忘记舒婷的双桅船:“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永远会铭记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顾城在没有绝死之前,我听见了他禅语一般黑色的忧伤:“昨天,象黑色的蛇”
我感觉到江河的心在流血,用流出的血点亮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这些我当年的导师啊,现在还在歌唱吗?他们用自己的心,唱出了时代的声音,影响了我们一代人。他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已经活在了自己的诗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回想有诗的岁月,幸福岂是用简单的语言可以形容?
后来,读席慕容,读汪国真,读我愿是急流,读星星诗刊。读得多了,自己就成了自己的诗人。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做无病之呻吟,只是用跳动的语言,写自己的心声,自己欣赏,自己珍爱。诗是圣洁的语言精华,不是随便什么纸都可以写诗。用精美的稿笺,工工整整地写下青春的诗行。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变成铅字;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诗人。
幻想距离现实其实只有难以逾越的一步之遥,对岸的风景历历在目,又飘飘渺渺。
90后,文学沦落风尘,诗国零落成泥,顾城走进黑色,诗人相继死去。
思想最活跃的季节是高中。诗不能进入高考,顶多只是文章的点缀。文章才可以当干饭吃,尤其是议论性质的文章。
崇拜鲁迅。鲁迅的杂文针砭时局,不平则鸣,想说就说,畅快淋漓。经常看中国青年报,记住了一个名字,邵燕祥,一个写“求实篇”的高手,佩服。凡是敢讲真话的文章,都看,看了觉得解气、痛快。有些觉得很近,写的事情就像发生在身边。于是认为杂文是最有用处的文体,也就大量看,试着写。内心充满反叛精神,浑身长满尖刺,大到天下大事,小的陈规陋习,无不在议论之列。几乎每一次作文,教语文的蒋先生都要拿作当范文念,说写得有个性,有头脑,有胆气。于是我思想更加偏激,言论更加大胆,终于有一天,蒋先生觉得有必要让我清醒一下,找我进行了单独谈话。
“再这样下去,你是要吃亏的。你只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什么事都看不顺眼。其实我们这社会还是有鲜花阳光的,你怎么就看不见?”
“好事让别人去写吧,我不想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改造国人的灵魂,振昏发聩,催人猛醒,要不鲁迅先生怎么会弃医从文?”
“那毕竟是旧社会,现在时代不同了。”
“无论什么时代,都要弘扬正气。而要弘扬正气,就必须揭露丑恶,打击邪气。”
“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你的作文。平时你随便怎么写都可以,但不要把手写坏了。这社会,都喜欢听好听的。你写的东西固然在理,但话不中听,考试谁给你高分?严重的,还会推及到你思想有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也是要讲究艺术的。艺术就是自我保护。让人觉得痛,但又找不到伤痕。那是对灵魂的触及。绝不会像你们年青人,只顾痛快,赤膊上阵,像许褚一样,中箭而归。别要等到中了箭才后悔哦。”
蒋先生是我恩师,但“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的话我似乎并没有听进去多少。最切近的应验,是高考。我语文一向学得很好,但高考只得了90多分(总分是120),估计问题就出在作文上。
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除诗之外,是语言的地方特色。那是90年代初,对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不满,愤笔疾书,用了半小时写成的一篇短评。文章用的是笔名,叫碧桦。随后很快得到了编辑蓝幽先生的召见。见面时,蓝先生看到的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不敢相信。二三语后,说你娃娃有脾气,好好写,不错。后来我知道,我评论的文章作者谢先生是本土有名的作家。在蓝先生的副刊部里,我认识了他。后来我与他们都成了忘年的文友。
蓝先生是诗人,出过好几本诗集。他主持副刊部的几年里,扶持了大量的文学新人,我大约是他最赏识的年青人之一。报纸是地方正报,每周出一次文学副刊,经常可以看到碧桦的名字。诗人邓文国先生从大巴山来到县文化馆后,发起成立了华文文学研究会。在蓝先生的引荐下,我成了其中的一员。我的文章及碧桦的名字,也随着他的华文报走到了天涯海角,走到了余光中的台湾,走到的有华人的马来西亚。(注:华文报是企业赞助,赠送性质的,没有对外发行。)
那真是我文学的蜜月期啊,如果时间能长一点,我恐怕就不是现在的样子。1993年夏天,我的一篇报告文学,这里有个阿拉斯加,蓝先生用了一个整版发表,立即在地方上引起震动。这是一篇写捡破烂的文章,写的是某国字号厂的巨大垃圾场成了淘金者的乐园。蓝先生很聪明,他可能早就料到我的文章要产生地震,在发表时,署名为“碧之筱桦”看上去像两个人似的。他没有署碧桦这个名字,因为好多人都知道他是谁。文章发表后第二天,一群人冲进了报社,要求报社交出作者,那气势,仿佛要吃人。报社召开了紧急会议,蓝先生要求必须保护作者。在适当的时候,蓝先生给我通了电话,要我注意安全“那一帮人野蛮得很,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秘密地,蓝先生约见了我几次,告诉我事态的发展情况,并安慰我放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