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池上客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里过去曾是一片沸腾的矿山,现在仍然是一片沸腾的矿山。
这一片矿山地处鄂东,其间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石,在过去了的三十年直至现在一直是中南地区的钢铁基地武钢的主要粮仓之一。七十年代初这片矿山还正处于紧张建设之中,而直接担任矿山建设任务的正是我当时所在的一个国有大型施工企业下属的第四井巷公司,简称为“四井”
我其之所以提到这片矿山是因为这里有我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这记忆已在我心海里沉淀了三十年,它使我常常忆起一个人一个刚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便死去了的很好的人,忆起那顶直到今天仿佛还在我眼前闪现的染血的安全帽。
这个人名叫杨茂松,当时正担任着四井下属一个掘进工程队的党支部书记。
三十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这片矿山时还不满二十岁,是以一位新工人的身份来参加总公司在这里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骨干通讯员培训班的。当时有幸参加培训的仅七人,来自总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培训班主要是学习采访写作,当然也包括实地学习工人阶级的好思想好品德,及时宣传报道他们中的先进事迹。培训的主要方式是跟随总公司宣传部的几位干部深入到基层采访,每天采访完后回到宿舍就分头写报道,然后再一起点评修改定稿寄出去发表。
采访杨茂松是我们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所在掘进队一直是四井的先进单位,掘进指标几乎日日刷新。但杨茂松这人特不好约,他总是很忙。身为掘进一线的党支部书记,他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井下。好不容易我们才找到了一个机会,就是趁杨茂松上井来参加党支部书记会议的空隙采访他,而这时也已经是吃中饭的时间了。
我已经完全记不起杨茂松究竟是怎样一个模样了,毕竟三十年相隔的时光太久,而我们在一起交谈的时间又太短。我只依稀记得他身材似乎并不很高,人也并不怎么魁梧,年龄似乎在三、四十岁左右。他穿着一身下井的工作服,工作服上似乎还沾着井下的黄泥;头戴一顶普通的安全帽,也许是习惯使然吧,到了井上他也仍然将安全帽戴着。他手里端着一个装满饭菜的长方形饭盒,一边往口里大口大口地扒着饭一边回答着我们的提问。
杨茂松和我们谈了些什么呢?我记得他好像只是机械似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他那个掘进队的工作情况,比如每天的掘进进度、职工们的工作干劲及井下掘进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等等。在当时那个豪言壮语盛行的年代,从他的谈话里我却并未听到什么豪言壮语。这很有点令我感到失望。我总以为先进人物是应该少不了有一些脱口而出的豪言壮语的,当时的革命样板戏里似乎都是这样。但杨茂松却没有。我只记得他皱着眉头,在谈到井下复杂的地质状况时显得总有点忧心忡忡的样子,谈着谈着连饭也忘记往口里扒了。
对不熟悉矿山的人们来说,矿山可能永远只是一个谜。他们可能多只从感觉里感到矿山生活的艰苦和工作的危险,但却不会知道这种艰苦和危险究竟艰苦和危险到什么程度。每天,数以千计的四井职工在百米深的井下作业,那深藏在地底的纵横交错的采矿通道正是靠他们凭着顽强的拼搏一寸一寸地硬性给凿通的。可以说前进每一寸都充满着艰辛,凿进每一寸都潜藏着危险。在当时那种相对比较简陋的施工条件下,地层深处不可预测的冒顶、出水和坍方随时都可能突如其来,常常使正在施工的人们措手不及。而只要稍稍处理不慎,死人的事的确是... -->>
这里过去曾是一片沸腾的矿山,现在仍然是一片沸腾的矿山。
这一片矿山地处鄂东,其间蕴藏着丰富的铁矿石,在过去了的三十年直至现在一直是中南地区的钢铁基地武钢的主要粮仓之一。七十年代初这片矿山还正处于紧张建设之中,而直接担任矿山建设任务的正是我当时所在的一个国有大型施工企业下属的第四井巷公司,简称为“四井”
我其之所以提到这片矿山是因为这里有我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这记忆已在我心海里沉淀了三十年,它使我常常忆起一个人一个刚刚认识不到一个小时便死去了的很好的人,忆起那顶直到今天仿佛还在我眼前闪现的染血的安全帽。
这个人名叫杨茂松,当时正担任着四井下属一个掘进工程队的党支部书记。
三十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这片矿山时还不满二十岁,是以一位新工人的身份来参加总公司在这里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骨干通讯员培训班的。当时有幸参加培训的仅七人,来自总公司下属各分公司。培训班主要是学习采访写作,当然也包括实地学习工人阶级的好思想好品德,及时宣传报道他们中的先进事迹。培训的主要方式是跟随总公司宣传部的几位干部深入到基层采访,每天采访完后回到宿舍就分头写报道,然后再一起点评修改定稿寄出去发表。
采访杨茂松是我们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所在掘进队一直是四井的先进单位,掘进指标几乎日日刷新。但杨茂松这人特不好约,他总是很忙。身为掘进一线的党支部书记,他几乎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井下。好不容易我们才找到了一个机会,就是趁杨茂松上井来参加党支部书记会议的空隙采访他,而这时也已经是吃中饭的时间了。
我已经完全记不起杨茂松究竟是怎样一个模样了,毕竟三十年相隔的时光太久,而我们在一起交谈的时间又太短。我只依稀记得他身材似乎并不很高,人也并不怎么魁梧,年龄似乎在三、四十岁左右。他穿着一身下井的工作服,工作服上似乎还沾着井下的黄泥;头戴一顶普通的安全帽,也许是习惯使然吧,到了井上他也仍然将安全帽戴着。他手里端着一个装满饭菜的长方形饭盒,一边往口里大口大口地扒着饭一边回答着我们的提问。
杨茂松和我们谈了些什么呢?我记得他好像只是机械似地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他那个掘进队的工作情况,比如每天的掘进进度、职工们的工作干劲及井下掘进中遇到的一些困难等等。在当时那个豪言壮语盛行的年代,从他的谈话里我却并未听到什么豪言壮语。这很有点令我感到失望。我总以为先进人物是应该少不了有一些脱口而出的豪言壮语的,当时的革命样板戏里似乎都是这样。但杨茂松却没有。我只记得他皱着眉头,在谈到井下复杂的地质状况时显得总有点忧心忡忡的样子,谈着谈着连饭也忘记往口里扒了。
对不熟悉矿山的人们来说,矿山可能永远只是一个谜。他们可能多只从感觉里感到矿山生活的艰苦和工作的危险,但却不会知道这种艰苦和危险究竟艰苦和危险到什么程度。每天,数以千计的四井职工在百米深的井下作业,那深藏在地底的纵横交错的采矿通道正是靠他们凭着顽强的拼搏一寸一寸地硬性给凿通的。可以说前进每一寸都充满着艰辛,凿进每一寸都潜藏着危险。在当时那种相对比较简陋的施工条件下,地层深处不可预测的冒顶、出水和坍方随时都可能突如其来,常常使正在施工的人们措手不及。而只要稍稍处理不慎,死人的事的确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