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崇云敬梅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建国初50年代里的一天,如东盐场管理处场长兼党总支书记蒋九春接到群众反映:“栟茶场务所副主任翟九寿,最近忽然有了一双新的翻毛皮的黄皮鞋!”当时正值共产党人刚刚进城不久,纪律森严,干部的生活待遇实行严格的供给制,场务所主任这一级还享受不到皮鞋。“莫非是翟九寿他耐不住清贫,接受了盐商的贿赂?要么是他贪污了公家的盐税款?假如真是这样,那就一定得按党的纪律严肃处理!”蒋场长不知道翟九寿属于哪种情况,经过认真思考,觉得还是先调查一下,等弄清楚情况再说。随后,又有人发现:凡是下灶区,翟九寿就把皮鞋脱下来挂在肩上,等进了灶民家的门才穿上:外出开会也是,路上不穿,等到了开会地点才穿。“看来,”蒋场长笑着自言自语“他对这双皮鞋还是挺看重的哩!”他决定找谈翟九寿一次。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真相大白”:原来这双新的翻毛黄皮鞋,是一个名叫黄克明的县级干部不久前赠送给翟九寿的。黄与翟曾在一起共过事,两人虽然年龄相差悬殊,却结成了胜过亲兄弟情谊的生死之交。
那还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的事。
黄克明,南通二爻人。1942年3月24日从盐城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两淮盐务管理局栟茶放盐分处当副主任,年仅19岁。
栟茶以北海滨地区在清代以前原是一个幅员广阔的盐场。东起洋口,西至李家堡,分为40个“总”场署驻在栟茶镇。晚清时为了管理的方便,又将东30总按每5总划为1个灶区,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东一灶、东二灶、东三灶、南洋灶、西四灶、西五灶、西六灶。至民国中期,场署仍驻栟茶镇。6个灶区共有盐灶166副,每灶区由场长伊福善委任灶长1人,负责稽查火伏、催缴盐斤。6个灶区所产盐斤均由垣商凌安叔包收,锅、鐅、鍬等制盐生产工具也由他垄断供应。他卖锅、卖鐅时定高价,收盐时压低价,有时还欠账不付现款:再加上草贩子的剥削,盐民辛劳一年,总计需经历21道层层盘剥,弄不到几个铜钱,一家老小连肚子也糊不饱。
1940年秋天,新四军东进抗日,武装接管了国民党的淮南盐区各盐务管理机构,在栟茶场改设放盐分处。为团结国民党旧盐务人员一同抗日,留用原场长伊福善,任命他做放盐分处的主任。凌安叔仍旧做他的垣商,收盐贩运,销售牟利。
为组织广大盐民起来抗日,抗日民主政府派出人员深入灶区发动群众,动员盐民成立了“盐民抗日救国协会”(简称盐抗会),选举贫苦盐民翟九寿为会长,以降低草价、提高盐斤收购价为中心内容,领导头灶至六灶的盐民开展反对垣商封建剥削的说理斗争。
翟九寿,三灶十五总人。1942年38岁。为人忠实憨厚,工作积极肯干。他从小在灶区长大,对灶区的沟、路、人户了如指掌。只因为从小家里穷,没学过文化,所以开展民运工作遇到不少困难。黄克明的到来,无异于给翟九寿请来了一位学习文化的老师。从职务看,克明虽是放盐分处的“副”主任,政治上却代表着共产党,所以九寿理所当然地把他看成是自己政治上的领路人。从年龄看,克明小九寿靠20岁,还是个“大孩子”所以九寿又当仁不让地把自己看成是克明的大哥哥。
两个人好像前世里有过缘分似的,自从见面之后,相处甚是融洽。克明是大文人,理论强。凡是上级布置民运工作,要召集灶民开会说道理,九寿必得借重于克明,非得他到场演讲不行。克明有空就教九寿学文化,慢慢地,九寿也能读得懂简单的书报了。而克明新到灶区,人生地不熟。每次下灶收税,无论白天黑夜,九寿都主动在前面带路找人。白天停哪里,夜晚宿哪里,克明全听九寿一句话。那时沿海情况复杂,日寇、伪军、顽军、海匪到处乱窜,放盐分处的人员经常处在游击状态,驻地不固定,一有敌情就得转移。克明年少嗜睡,往往一躺下就睡得很“死”轻容易喊他不醒。每当晚上有“情况”总是九寿一遍又一遍叫啊摇的把克明唤醒,然后陪伴他一起转移。六灶西边是敌占区,敌人在六灶一带设有封锁线。有时克明做工作必须要去六灶以西,大路走不得,九寿就领着克明走海滩。他们化装成“下小海”的盐民,把全身衣裳统统脱个精光,往网兜里一塞,背在肩膀上,浑身精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皮肤被太阳一晒,全身黝黑乌亮,外人分不出哪个是盐民哪个是盐务干部。这身扮相虽然说不大文雅,但是好在海涂荒荡,也没有人笑话。就这样,九寿靠了克明,灶区民运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克明靠了九寿,出入往来从未发生危险;两人互相帮衬,相得益彰,各自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
1941年“八?一三”大“扫荡”之后,日伪军长期盘踞在栟茶镇。镇上驻有伪军1个团,团长复姓欧阳。伪欧阳团长与同住镇上的垣商凌安叔相熟。凌通过住在6个灶区的“灶长”揽收灶民生产的盐斤,运往栟茶后由他总经销。所获利润由欧阳团长征收一定比例为“盐税”用以补充伪军的给养。而凌安叔又与我栟茶放盐分处主任伊福善有旧交。每当欧阳军事上有何动向,凌打听确实,即转告伊,伊再转达新四军派驻放盐分处的“督煎员”这样,新四军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日伪盘踞栟茶后,为适应武装护税的需要,栟茶放盐分处成立了一个武装大队,大队长冯士卿,教导员郑子善,有24根好枪。在大队里当事务长的,是一个名叫葛修义的家伙。此人曾在国民党旧军队里当过兵,沾染了一身兵痞气。一天,葛贪污公款800元事发,受到冯大队长、郑教导员的严厉训斥,当即宣布撤消事务长,改任排长。葛因为从此不能经管钱物,揩不到油水,暗暗怀恨在心,私下里阴谋报复。恰巧家住头灶的伪乡长符学炳觊觎放盐分处的24根好枪,与葛一拍即合。两人商定由葛提供情报,由符联络欧阳团长,伺机捕杀冯、郑二人,乘机夺取枪支。
1942年5月25日,葛修义探知冯士卿、郑子善、黄克明等分处领导干部当夜住宿在三灶十五总翟九才家里,即飞报符学炳。符即带领欧阳所属伪军一部连夜奔袭,将翟九才所住的灶墩子团团包围。午夜过后,冯、郑、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十分疲劳,已经熟睡。这时,一阵急骤的敲门声把他们从睡梦中惊醒。随后,柴门被符学炳一脚踹开,大声吆喝道:“都不许动!谁动就打死谁!”事出意外,等冯、郑、黄反应过来,意识到“有情况”时,已来不及进行有效的抵抗,只得一面开枪,一面向外突... -->>
建国初50年代里的一天,如东盐场管理处场长兼党总支书记蒋九春接到群众反映:“栟茶场务所副主任翟九寿,最近忽然有了一双新的翻毛皮的黄皮鞋!”当时正值共产党人刚刚进城不久,纪律森严,干部的生活待遇实行严格的供给制,场务所主任这一级还享受不到皮鞋。“莫非是翟九寿他耐不住清贫,接受了盐商的贿赂?要么是他贪污了公家的盐税款?假如真是这样,那就一定得按党的纪律严肃处理!”蒋场长不知道翟九寿属于哪种情况,经过认真思考,觉得还是先调查一下,等弄清楚情况再说。随后,又有人发现:凡是下灶区,翟九寿就把皮鞋脱下来挂在肩上,等进了灶民家的门才穿上:外出开会也是,路上不穿,等到了开会地点才穿。“看来,”蒋场长笑着自言自语“他对这双皮鞋还是挺看重的哩!”他决定找谈翟九寿一次。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才“真相大白”:原来这双新的翻毛黄皮鞋,是一个名叫黄克明的县级干部不久前赠送给翟九寿的。黄与翟曾在一起共过事,两人虽然年龄相差悬殊,却结成了胜过亲兄弟情谊的生死之交。
那还是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里的事。
黄克明,南通二爻人。1942年3月24日从盐城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两淮盐务管理局栟茶放盐分处当副主任,年仅19岁。
栟茶以北海滨地区在清代以前原是一个幅员广阔的盐场。东起洋口,西至李家堡,分为40个“总”场署驻在栟茶镇。晚清时为了管理的方便,又将东30总按每5总划为1个灶区,自东向西,依次编号为东一灶、东二灶、东三灶、南洋灶、西四灶、西五灶、西六灶。至民国中期,场署仍驻栟茶镇。6个灶区共有盐灶166副,每灶区由场长伊福善委任灶长1人,负责稽查火伏、催缴盐斤。6个灶区所产盐斤均由垣商凌安叔包收,锅、鐅、鍬等制盐生产工具也由他垄断供应。他卖锅、卖鐅时定高价,收盐时压低价,有时还欠账不付现款:再加上草贩子的剥削,盐民辛劳一年,总计需经历21道层层盘剥,弄不到几个铜钱,一家老小连肚子也糊不饱。
1940年秋天,新四军东进抗日,武装接管了国民党的淮南盐区各盐务管理机构,在栟茶场改设放盐分处。为团结国民党旧盐务人员一同抗日,留用原场长伊福善,任命他做放盐分处的主任。凌安叔仍旧做他的垣商,收盐贩运,销售牟利。
为组织广大盐民起来抗日,抗日民主政府派出人员深入灶区发动群众,动员盐民成立了“盐民抗日救国协会”(简称盐抗会),选举贫苦盐民翟九寿为会长,以降低草价、提高盐斤收购价为中心内容,领导头灶至六灶的盐民开展反对垣商封建剥削的说理斗争。
翟九寿,三灶十五总人。1942年38岁。为人忠实憨厚,工作积极肯干。他从小在灶区长大,对灶区的沟、路、人户了如指掌。只因为从小家里穷,没学过文化,所以开展民运工作遇到不少困难。黄克明的到来,无异于给翟九寿请来了一位学习文化的老师。从职务看,克明虽是放盐分处的“副”主任,政治上却代表着共产党,所以九寿理所当然地把他看成是自己政治上的领路人。从年龄看,克明小九寿靠20岁,还是个“大孩子”所以九寿又当仁不让地把自己看成是克明的大哥哥。
两个人好像前世里有过缘分似的,自从见面之后,相处甚是融洽。克明是大文人,理论强。凡是上级布置民运工作,要召集灶民开会说道理,九寿必得借重于克明,非得他到场演讲不行。克明有空就教九寿学文化,慢慢地,九寿也能读得懂简单的书报了。而克明新到灶区,人生地不熟。每次下灶收税,无论白天黑夜,九寿都主动在前面带路找人。白天停哪里,夜晚宿哪里,克明全听九寿一句话。那时沿海情况复杂,日寇、伪军、顽军、海匪到处乱窜,放盐分处的人员经常处在游击状态,驻地不固定,一有敌情就得转移。克明年少嗜睡,往往一躺下就睡得很“死”轻容易喊他不醒。每当晚上有“情况”总是九寿一遍又一遍叫啊摇的把克明唤醒,然后陪伴他一起转移。六灶西边是敌占区,敌人在六灶一带设有封锁线。有时克明做工作必须要去六灶以西,大路走不得,九寿就领着克明走海滩。他们化装成“下小海”的盐民,把全身衣裳统统脱个精光,往网兜里一塞,背在肩膀上,浑身精赤条条的,一丝不挂;皮肤被太阳一晒,全身黝黑乌亮,外人分不出哪个是盐民哪个是盐务干部。这身扮相虽然说不大文雅,但是好在海涂荒荡,也没有人笑话。就这样,九寿靠了克明,灶区民运工作有了新的起色;克明靠了九寿,出入往来从未发生危险;两人互相帮衬,相得益彰,各自都把对方看成是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
1941年“八?一三”大“扫荡”之后,日伪军长期盘踞在栟茶镇。镇上驻有伪军1个团,团长复姓欧阳。伪欧阳团长与同住镇上的垣商凌安叔相熟。凌通过住在6个灶区的“灶长”揽收灶民生产的盐斤,运往栟茶后由他总经销。所获利润由欧阳团长征收一定比例为“盐税”用以补充伪军的给养。而凌安叔又与我栟茶放盐分处主任伊福善有旧交。每当欧阳军事上有何动向,凌打听确实,即转告伊,伊再转达新四军派驻放盐分处的“督煎员”这样,新四军就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在日伪盘踞栟茶后,为适应武装护税的需要,栟茶放盐分处成立了一个武装大队,大队长冯士卿,教导员郑子善,有24根好枪。在大队里当事务长的,是一个名叫葛修义的家伙。此人曾在国民党旧军队里当过兵,沾染了一身兵痞气。一天,葛贪污公款800元事发,受到冯大队长、郑教导员的严厉训斥,当即宣布撤消事务长,改任排长。葛因为从此不能经管钱物,揩不到油水,暗暗怀恨在心,私下里阴谋报复。恰巧家住头灶的伪乡长符学炳觊觎放盐分处的24根好枪,与葛一拍即合。两人商定由葛提供情报,由符联络欧阳团长,伺机捕杀冯、郑二人,乘机夺取枪支。
1942年5月25日,葛修义探知冯士卿、郑子善、黄克明等分处领导干部当夜住宿在三灶十五总翟九才家里,即飞报符学炳。符即带领欧阳所属伪军一部连夜奔袭,将翟九才所住的灶墩子团团包围。午夜过后,冯、郑、黄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十分疲劳,已经熟睡。这时,一阵急骤的敲门声把他们从睡梦中惊醒。随后,柴门被符学炳一脚踹开,大声吆喝道:“都不许动!谁动就打死谁!”事出意外,等冯、郑、黄反应过来,意识到“有情况”时,已来不及进行有效的抵抗,只得一面开枪,一面向外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