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茶可清心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因为某些原因,我曾经在一家私人敬老院借居过一段时间。那儿住着十来位老人,我在其中,犹如春花之于秋树,常常燃起老人们对青春年华的无限追忆。
有个老奶奶,姓沈,九十多岁了。她说自己在十九岁时嫁给邻村的一个青年。小夫妻相处和谐,感情很好。结婚没几日,就是中秋节了。她磨了面,买了糖,还用芝麻换了三两香油,准备和新婚丈夫一起做些月饼,庆祝婚后的第一个团圆节。
“那天的月亮很圆。”老人用手比划着,七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像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写的那样“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那月饼刚放进热锅里去,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小两口甜蜜的私语。几个官兵模样的人闯进来,不由分说把丈夫拉起来就走。她死命地扯着官兵的袖子,无助地哭了。为首的那个人不耐烦地嚷嚷:“哭什么哭,打完仗就回来了!”谁知这一去,就不见了踪影。是死在了战火中,还是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了台湾,都不得而知。
丈夫走后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给了她注入了新的希望。十月怀胎,产下一女,然而夭折了。没了男人,失去了孩子,一个弱女子,守到什么时侯能到头呢?村里有好心人劝她改嫁。她不愿意走。她说,他不过是去打仗,打完仗没准哪天就回来了。这个念头支撑着她,让她顽强地活着。尽管她只是一个小脚女人,但她白天咬着牙下田种地,晚上凑着月光绣花,过着简朴的日子。她为他绣了一又鞋垫,鸳鸯戏水的图案,有些褪色了,到现在仍留着呢。她不相信他就这么一去不返了,活生生的人呐!
在她五十一岁那年,县妇联有个姓寥的女干部,通过乡政府找到她,一来对她的身世颇为同情,二来家中四个孩子无人照看,便接了她去家里当保姆。六十岁的时侯,一场重病几乎要了她的命,但她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她说,她还不能死,男人如果回来了,到哪里找她去。病愈后,姓寥的女干部也不敢再留她了。她被侄儿接回家养老去了。住了一段时间,终因不是自己的儿女,执意要进敬老院。我曾见过她的侄女,也六十多岁了,来给沈奶奶送棉衣。那棉衣很好看,暗红的缎子上缀着金丝线绣的凤头菊,衬着沈奶奶满头的银丝,似乎有一种陈香暗暗浮动。
如今,老人依然健康地活着,眼已经有些花,耳朵却格外灵,一听见门响,就惊觉地朝外张望。每次看见老人,我都不由自主地琢磨,在这一个形将枯朽的瘦弱躯体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支撑着她,让她一生守侯,守侯一个在世人看来十分荒唐而无望的期待。
沈奶奶手腕上戴着一只玉镯,这是他给她的唯一信物。看到她长满老年斑的虬枝般的手,我就不可遏抑地想起张爱玲笔下的七巧“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向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青的时侯,有过滚圆的胳膊。”我想沈奶奶一定也是这样的。不多的一点回忆,在她腕上的玉镯子里,天长日久,化作细密而凌乱的血丝,她常对着阳光,眯着眼睛看的——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只是看着看着,她有时会无声地笑起来,那布满褶皱的沧桑的脸上,即刻开满绣花线一样灿烂的花朵。这样的时刻,我的心常常会无端地痛起来。
因为某些原因,我曾经在一家私人敬老院借居过一段时间。那儿住着十来位老人,我在其中,犹如春花之于秋树,常常燃起老人们对青春年华的无限追忆。
有个老奶奶,姓沈,九十多岁了。她说自己在十九岁时嫁给邻村的一个青年。小夫妻相处和谐,感情很好。结婚没几日,就是中秋节了。她磨了面,买了糖,还用芝麻换了三两香油,准备和新婚丈夫一起做些月饼,庆祝婚后的第一个团圆节。
“那天的月亮很圆。”老人用手比划着,七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像张爱玲在金锁记里写的那样“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那月饼刚放进热锅里去,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小两口甜蜜的私语。几个官兵模样的人闯进来,不由分说把丈夫拉起来就走。她死命地扯着官兵的袖子,无助地哭了。为首的那个人不耐烦地嚷嚷:“哭什么哭,打完仗就回来了!”谁知这一去,就不见了踪影。是死在了战火中,还是像有人传说的那样去了台湾,都不得而知。
丈夫走后不久,她发现自己怀孕了。这给了她注入了新的希望。十月怀胎,产下一女,然而夭折了。没了男人,失去了孩子,一个弱女子,守到什么时侯能到头呢?村里有好心人劝她改嫁。她不愿意走。她说,他不过是去打仗,打完仗没准哪天就回来了。这个念头支撑着她,让她顽强地活着。尽管她只是一个小脚女人,但她白天咬着牙下田种地,晚上凑着月光绣花,过着简朴的日子。她为他绣了一又鞋垫,鸳鸯戏水的图案,有些褪色了,到现在仍留着呢。她不相信他就这么一去不返了,活生生的人呐!
在她五十一岁那年,县妇联有个姓寥的女干部,通过乡政府找到她,一来对她的身世颇为同情,二来家中四个孩子无人照看,便接了她去家里当保姆。六十岁的时侯,一场重病几乎要了她的命,但她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她说,她还不能死,男人如果回来了,到哪里找她去。病愈后,姓寥的女干部也不敢再留她了。她被侄儿接回家养老去了。住了一段时间,终因不是自己的儿女,执意要进敬老院。我曾见过她的侄女,也六十多岁了,来给沈奶奶送棉衣。那棉衣很好看,暗红的缎子上缀着金丝线绣的凤头菊,衬着沈奶奶满头的银丝,似乎有一种陈香暗暗浮动。
如今,老人依然健康地活着,眼已经有些花,耳朵却格外灵,一听见门响,就惊觉地朝外张望。每次看见老人,我都不由自主地琢磨,在这一个形将枯朽的瘦弱躯体里,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支撑着她,让她一生守侯,守侯一个在世人看来十分荒唐而无望的期待。
沈奶奶手腕上戴着一只玉镯,这是他给她的唯一信物。看到她长满老年斑的虬枝般的手,我就不可遏抑地想起张爱玲笔下的七巧“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向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青的时侯,有过滚圆的胳膊。”我想沈奶奶一定也是这样的。不多的一点回忆,在她腕上的玉镯子里,天长日久,化作细密而凌乱的血丝,她常对着阳光,眯着眼睛看的——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只是看着看着,她有时会无声地笑起来,那布满褶皱的沧桑的脸上,即刻开满绣花线一样灿烂的花朵。这样的时刻,我的心常常会无端地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