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丁理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坦白说,我是有一点儿惧怕英格玛伯格曼的。他当然是大师,然而正因其是大师,又是借电影语言探讨神性与人性的最深沉的大师,才愈加艰深晦涩。我至今仍记得当年看冬之光、假面、乃至处女泉时的痛苦煎熬。那不仅是影片本身所带来的痛苦,更是由此对自己艺术领悟力的深深质疑。所以今天晚上我在心理上准备了很久,才敢放上秋天奏鸣曲(autumnsonata)的光碟,独自坐在一片黑暗之中。
一个多小时下来,让我震惊的却不是伯格曼,而是影片的主演——那是英格丽褒曼吗?那是卡萨布兰卡里把最后一个爱恋凄楚的眼神留给心上人、毅然随革命者丈夫转身离去的悲剧情人吗?那是美人计里以美色诱人、又与间谍同事坠入情网的丰腴美人吗?那是煤气灯下被阴谋套牢、渐渐陷入癫狂的纤弱少妇吗?我无法接受,我心目中那位高贵、娴静的好莱坞淑女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脖颈变得松弛而臃肿,眼眶下是深深的眼袋。看她的背影,依然是迷人的。客观地说,即使是正面肖像,对于一位六十三岁的妇女来说,也是足以引为自豪的。然而,如果它的主人是英格丽褒曼,就太让人伤感了。
忽然想起古人说,最可怜是名将白发,美人迟暮。小时候看琼瑶,里面有一个女孩子也说,漂亮女人是不能够老的。褒曼还是不够洒脱和果决,不及她的同乡、我最钟爱的格丽泰嘉宝。如果她也能在自己最鼎盛的时代激流勇退,损失的也许是一时的金钱与声誉,但却能造就一个永恒的神话。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谁又能够真正洒脱?每次看到银幕上费雯丽骄傲地闪动着她那双叫全世界男人发疯的绿眼睛,我就忍不住一阵揪心,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会向丈夫的情人们绝望地狂喊“我年轻的时候比你们漂亮得多!”
每一位折梅的少女搦管的少年
都不相信
自己终会老去
不过还是很欣赏褒曼的勇气,她是那种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女子。最漂亮最走红的时候遇上最老土最落魄的罗西里尼,就不顾一切跑去意大利嫁给他。后来厌倦了为大师自我牺牲的角色,又丢下丈夫孩子跑回美国继续拍戏。这一点,她很像片中的母亲夏洛特,美丽、成功、自信、自我,甚而自私。
影片的故事情节倒没有什么,母女之间隐藏多年的爱恨纠葛,是很多导演曾涉猎的领域。一如伯格曼的一贯风格,人物表面上平淡刻板,经过压抑、克制,像洋葱般层层剥皮后,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疯狂的火焰,痛苦和仇恨在眼泪与叫喊中四下奔涌,让观众在目瞪口呆中受到最猛烈的冲击和震撼。前半部分的宁静和谐只是暴风雨的前奏,母亲和女儿相互拥吻,说着“我爱你”之类的话,但是眼神泄露了她们的局促与不安,预告着她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我猜伯格曼的本意是想用褒曼这位昔日的大美女同丽芙乌尔曼做一个对比。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即使已是如此的衰老憔悴,但英格丽褒曼毕竟无法比拟,在她面前,丽芙是那样的平凡暗淡。夏洛特像一片夺目的云彩,把女儿夏娃完全遮在了阴影里。母亲身着鲜红色的礼服,女儿却是墨绿色的旧衣。母亲卷发浓妆,女儿却老妇人般的梳着发髻、素面朝天。母亲谈笑风生,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自己,女儿则显得笨拙胆怯,只是从旁附和着母亲的评语。
非常精彩的一幕戏是晚餐前夏娃和夏洛特在客厅弹奏肖邦序曲的段落,音乐语言和电影影像完美地构建出母女俩人之间隐匿的关系。两次弹钢琴的过程,女儿的眼睛都是睁开的,而母亲的眼睛都是闭上的,其中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夏娃弹奏的时候,心中忐忑不安,渴望被母亲认同,又怕再次遭到排斥,她的脸孔紧张僵硬,身体微微前倾,玻璃镜片后的眼睛不住向后瞟去,眼神的余光一直是瞥向母亲的。此时的夏洛特倚在窗边,根本没有体会女儿的心情,她那对钢琴家的耳朵拒绝着夏娃的琴声,因此有些不耐烦地闭上眼睛。而到夏洛特弹奏的时候,她的下巴高傲地昂起,双手舒展地放在键盘上,缓缓闭上双眼。与其说她是陶醉在肖邦的曲子中,不如说是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演奏中。身旁的夏娃目不转睛地盯着母亲,悲哀而绝望地注视着她。妈妈,难道你就不能够爱我吗?——女儿三十年来想大声说出的就是这句话。可是母亲所能看到的,仍然只有她自己。
据说当时褒曼对于这一段的处理很不满意,她曾对伯格曼说“英格玛,为什么要弹这么乏味的曲子呢?而且还是两遍!别说观众,连我都要睡着了。”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英格丽褒曼(ingridbergman),他们的名字只有三个字母之差,但是他们的精神,却相距很远。褒曼永远还是好莱坞的褒曼,只能体会好莱坞的叙事形式。
她的红色盛装虚张声势地掠夺着银幕的色彩,盛装之下的身体却在单薄地颤抖。她的伶牙俐齿徒然地喋喋不休,仿佛一停下来就会被旁人看穿了内心的慌张。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从前这个世界完美无缺,美貌、金钱、荣耀和爱情。而现在不可容忍的是,裙下的追求者都已离世,自己竟然正在孤独无助中渐渐老去,在失眠中度过漫漫长夜。她在七年之后终于又回到女儿身旁,渴望拥有她的怀抱,她的爱。然而,她还是不能够给于自己的爱。她否定女儿的才能,厌恶女儿的疾病,漠视女儿的痛苦,只能勉强说着“我最亲爱的”(mydearest)之类的虚伪的甜言蜜语。
她向窗外望去,想要看清那星星点点的是谁家温暖的灯火,然而玻璃窗上只印出她孤寂的迟暮。那是英格丽褒曼扮演的夏洛特吗?抑或是褒曼自己呢?苍茫暮霭之中,我分辨不清。
坦白说,我是有一点儿惧怕英格玛伯格曼的。他当然是大师,然而正因其是大师,又是借电影语言探讨神性与人性的最深沉的大师,才愈加艰深晦涩。我至今仍记得当年看冬之光、假面、乃至处女泉时的痛苦煎熬。那不仅是影片本身所带来的痛苦,更是由此对自己艺术领悟力的深深质疑。所以今天晚上我在心理上准备了很久,才敢放上秋天奏鸣曲(autumnsonata)的光碟,独自坐在一片黑暗之中。
一个多小时下来,让我震惊的却不是伯格曼,而是影片的主演——那是英格丽褒曼吗?那是卡萨布兰卡里把最后一个爱恋凄楚的眼神留给心上人、毅然随革命者丈夫转身离去的悲剧情人吗?那是美人计里以美色诱人、又与间谍同事坠入情网的丰腴美人吗?那是煤气灯下被阴谋套牢、渐渐陷入癫狂的纤弱少妇吗?我无法接受,我心目中那位高贵、娴静的好莱坞淑女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脖颈变得松弛而臃肿,眼眶下是深深的眼袋。看她的背影,依然是迷人的。客观地说,即使是正面肖像,对于一位六十三岁的妇女来说,也是足以引为自豪的。然而,如果它的主人是英格丽褒曼,就太让人伤感了。
忽然想起古人说,最可怜是名将白发,美人迟暮。小时候看琼瑶,里面有一个女孩子也说,漂亮女人是不能够老的。褒曼还是不够洒脱和果决,不及她的同乡、我最钟爱的格丽泰嘉宝。如果她也能在自己最鼎盛的时代激流勇退,损失的也许是一时的金钱与声誉,但却能造就一个永恒的神话。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谁又能够真正洒脱?每次看到银幕上费雯丽骄傲地闪动着她那双叫全世界男人发疯的绿眼睛,我就忍不住一阵揪心,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会向丈夫的情人们绝望地狂喊“我年轻的时候比你们漂亮得多!”
每一位折梅的少女搦管的少年
都不相信
自己终会老去
不过还是很欣赏褒曼的勇气,她是那种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女子。最漂亮最走红的时候遇上最老土最落魄的罗西里尼,就不顾一切跑去意大利嫁给他。后来厌倦了为大师自我牺牲的角色,又丢下丈夫孩子跑回美国继续拍戏。这一点,她很像片中的母亲夏洛特,美丽、成功、自信、自我,甚而自私。
影片的故事情节倒没有什么,母女之间隐藏多年的爱恨纠葛,是很多导演曾涉猎的领域。一如伯格曼的一贯风格,人物表面上平淡刻板,经过压抑、克制,像洋葱般层层剥皮后,会突然爆发出激烈疯狂的火焰,痛苦和仇恨在眼泪与叫喊中四下奔涌,让观众在目瞪口呆中受到最猛烈的冲击和震撼。前半部分的宁静和谐只是暴风雨的前奏,母亲和女儿相互拥吻,说着“我爱你”之类的话,但是眼神泄露了她们的局促与不安,预告着她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
我猜伯格曼的本意是想用褒曼这位昔日的大美女同丽芙乌尔曼做一个对比。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即使已是如此的衰老憔悴,但英格丽褒曼毕竟无法比拟,在她面前,丽芙是那样的平凡暗淡。夏洛特像一片夺目的云彩,把女儿夏娃完全遮在了阴影里。母亲身着鲜红色的礼服,女儿却是墨绿色的旧衣。母亲卷发浓妆,女儿却老妇人般的梳着发髻、素面朝天。母亲谈笑风生,所有的话题都围绕着自己,女儿则显得笨拙胆怯,只是从旁附和着母亲的评语。
非常精彩的一幕戏是晚餐前夏娃和夏洛特在客厅弹奏肖邦序曲的段落,音乐语言和电影影像完美地构建出母女俩人之间隐匿的关系。两次弹钢琴的过程,女儿的眼睛都是睁开的,而母亲的眼睛都是闭上的,其中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夏娃弹奏的时候,心中忐忑不安,渴望被母亲认同,又怕再次遭到排斥,她的脸孔紧张僵硬,身体微微前倾,玻璃镜片后的眼睛不住向后瞟去,眼神的余光一直是瞥向母亲的。此时的夏洛特倚在窗边,根本没有体会女儿的心情,她那对钢琴家的耳朵拒绝着夏娃的琴声,因此有些不耐烦地闭上眼睛。而到夏洛特弹奏的时候,她的下巴高傲地昂起,双手舒展地放在键盘上,缓缓闭上双眼。与其说她是陶醉在肖邦的曲子中,不如说是完全陶醉在自己的演奏中。身旁的夏娃目不转睛地盯着母亲,悲哀而绝望地注视着她。妈妈,难道你就不能够爱我吗?——女儿三十年来想大声说出的就是这句话。可是母亲所能看到的,仍然只有她自己。
据说当时褒曼对于这一段的处理很不满意,她曾对伯格曼说“英格玛,为什么要弹这么乏味的曲子呢?而且还是两遍!别说观众,连我都要睡着了。”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英格丽褒曼(ingridbergman),他们的名字只有三个字母之差,但是他们的精神,却相距很远。褒曼永远还是好莱坞的褒曼,只能体会好莱坞的叙事形式。
她的红色盛装虚张声势地掠夺着银幕的色彩,盛装之下的身体却在单薄地颤抖。她的伶牙俐齿徒然地喋喋不休,仿佛一停下来就会被旁人看穿了内心的慌张。她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从前这个世界完美无缺,美貌、金钱、荣耀和爱情。而现在不可容忍的是,裙下的追求者都已离世,自己竟然正在孤独无助中渐渐老去,在失眠中度过漫漫长夜。她在七年之后终于又回到女儿身旁,渴望拥有她的怀抱,她的爱。然而,她还是不能够给于自己的爱。她否定女儿的才能,厌恶女儿的疾病,漠视女儿的痛苦,只能勉强说着“我最亲爱的”(mydearest)之类的虚伪的甜言蜜语。
她向窗外望去,想要看清那星星点点的是谁家温暖的灯火,然而玻璃窗上只印出她孤寂的迟暮。那是英格丽褒曼扮演的夏洛特吗?抑或是褒曼自己呢?苍茫暮霭之中,我分辨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