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杀手大人,要听话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读书之上。俗话说,逆境中读书,进步更胜一筹。所以以他的天赋,加上过人的毅力,在这个年龄段所掌握的学问,必然远远超出了常识。
方暮初把面前的书册叠成一摞,拍了拍手,赞道:“你的学识如此超前,若我再给你讲解释义,那便是小瞧你了。不如这样,我们改以讨论为主。方才我见你在阐述先贤大义的时候,颇有些不赞同;你若有什么疑惑和反对的地方,说出来听听,若我能为你解惑,我便倾囊相告,若不能,那就共同探讨,如何?”
阿宣立即张嘴欲语,但话到嘴边,眸光一沉,踌躇之下还是止住了。
“没事,不用担心。我说过了,我又不是正经的先生,只是来指点你的。你若对四书五经有什么质疑或者反对的地方,但说无妨。”
咬了咬唇,阿宣回道:“《孟子.梁惠王》篇里面,梁惠王曾说他根据天时而动,将臣民在河东河西之间迁徙,以避开灾祸。然后孟子教育他,不应避重就轻,只看天时,却不好好实施王道……”
方暮初点头:“你归纳得不错。确实这样,梁惠王其人好战、徭役重税、欺压百姓,故此孟子想借回答来点拨教化一番。”
“但是,顺应天时而动,为了改善民生而组织迁徙,不是正确之举吗?为什么孟子不先肯定梁惠王这一举措,而要为了批判而批判?”
方暮初沉吟片刻,回道:“孟子并不是说不应该顺应天时,而是觉得,比起天时地利,更重要的应该是实行王道。”
阿宣冷笑一声,“这就更可笑了。孟子年幼时,其母曾因为周遭环境不佳,而三迁之举。他这样反对梁惠王,不就等于反对他母亲,认为比起读书的环境,个人努力读书才更重要吗?然而根据历史来看,孟子确实因为三迁而得益,找到了适合读书的环境,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
没想到阿宣居然将民间轶话和儒家典籍相结合,提出了这么犀利的指控。方暮初一时恍然,竟觉得他说得有几分道理。
阿宣又道:“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乃是国运兴旺的根基。孟子自己成为了搬迁之举的既得利益者,事后却为了宣扬王道,翻脸说遵天时不如行王道,是否有点反眼不识、避重就轻之嫌?”
……这么一说,孟子竟成了过河拆桥之人?好吧……纵使说得再有理,但也不能诋毁圣贤,质疑先儒的人品啊。方暮初哭笑不得,回道:“你的切入点倒是新颖,但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年龄段,所持的观点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顺势而为。并不能因此下结论,断定孟子教育梁惠王的这番话是错的。”
此后,两人继续接着讨论,阿宣又连续提出了几篇文章里的矛盾点,皆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质疑,甚至有几分嘲讽之意。
方慕初一面惊叹他思维灵巧、天赋过人的同时,一面也隐隐发现,这个孩子不仅表情冰冷,连带着思维也有点阴暗,对人性的认知消极,对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更是抱持强烈的不信任感。
含月姑娘性格随和,单纯善良;为何弟弟却是这么悲观冷酷?
怀着困惑,方暮初决定鉴赏鉴赏阿宣的文采,因为,若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性格,给他一支笔,让他畅抒胸臆乃是最简洁也最有用的办法。
拿过羊毫细笔,方暮初宣布讨论到此为止,并朝阿宣铺开一张毛边纸、请他就近日身边小事,作一篇诗赋或杂文。
阿宣伸右手来接笔,奈何胳膊太短、桌案太宽,便将身子又向下倾斜了几分,肚子几乎整个贴到案台边、小手尽可能伸到最长。他极瘦,手向前一递,外衫和中衣的袖口顿时后滑到手肘处,露出一节白皙的手腕和小臂,上面兀自印有旧伤的印迹,虽已恢复成淡淡的肉粉色,但还是能看出密密麻麻、交织成片的伤痕,宛如一条条细小扭曲的肉虫。
“你手腕上怎么这么多伤口?”方暮初凝眉问道。
阿宣脸色骤暗,左手连忙将右侧袖口拉起、紧捂到手腕处,右手则猛地一挥,从方暮初手中抓过了毛笔。
方暮初见他表现慌张、绝口不答受伤之事,顿时心生疑惑:从伤口恢复程度来看,新旧不一,应是长年累月所致;那么,伤阿宣的人,一定是常伴他身边之人;从痕迹来看,有鞭伤、烫伤也有刀伤,切口毫无规则也不整齐,绝不是会武之人所伤;那么,可以排除含月姑娘在内的亲人……可是,他不是含月姑娘的弟弟吗?应该也跟着父亲学了不少家传武功才对,又怎么会常年被不会武的人欺负?除非……他半点武功都不会,毫无自保之力。
念及此,方暮初食指搭在大拇指上,凝气于指尖,使出了长虹山庄的独门武功,六阳梅花指,对准毛笔的笔尾,悄无声息地凌空一弹。阿宣丝毫没察觉有异,只觉得笔杆莫名晃得失控,随后从手中飞出,落在胸前,顿了片刻,竟向下一拐、直直朝地面坠去。
若是习武人士,反应灵敏,在毛笔滞空停留的瞬间,定会本能地伸手去抓住。然而,阿宣只是诧异地盯着毛笔落地,困惑自己明明握得牢靠、怎么眨眼就从手里滑出来了。
毛笔落地,发出“嗒”的轻响。阿宣弯下腰去捡,还没挺直身子,对面便传来清朗的质问声。
“阿宣,你……不会武功?”
读书之上。俗话说,逆境中读书,进步更胜一筹。所以以他的天赋,加上过人的毅力,在这个年龄段所掌握的学问,必然远远超出了常识。
方暮初把面前的书册叠成一摞,拍了拍手,赞道:“你的学识如此超前,若我再给你讲解释义,那便是小瞧你了。不如这样,我们改以讨论为主。方才我见你在阐述先贤大义的时候,颇有些不赞同;你若有什么疑惑和反对的地方,说出来听听,若我能为你解惑,我便倾囊相告,若不能,那就共同探讨,如何?”
阿宣立即张嘴欲语,但话到嘴边,眸光一沉,踌躇之下还是止住了。
“没事,不用担心。我说过了,我又不是正经的先生,只是来指点你的。你若对四书五经有什么质疑或者反对的地方,但说无妨。”
咬了咬唇,阿宣回道:“《孟子.梁惠王》篇里面,梁惠王曾说他根据天时而动,将臣民在河东河西之间迁徙,以避开灾祸。然后孟子教育他,不应避重就轻,只看天时,却不好好实施王道……”
方暮初点头:“你归纳得不错。确实这样,梁惠王其人好战、徭役重税、欺压百姓,故此孟子想借回答来点拨教化一番。”
“但是,顺应天时而动,为了改善民生而组织迁徙,不是正确之举吗?为什么孟子不先肯定梁惠王这一举措,而要为了批判而批判?”
方暮初沉吟片刻,回道:“孟子并不是说不应该顺应天时,而是觉得,比起天时地利,更重要的应该是实行王道。”
阿宣冷笑一声,“这就更可笑了。孟子年幼时,其母曾因为周遭环境不佳,而三迁之举。他这样反对梁惠王,不就等于反对他母亲,认为比起读书的环境,个人努力读书才更重要吗?然而根据历史来看,孟子确实因为三迁而得益,找到了适合读书的环境,最终成为了一代圣贤。”
没想到阿宣居然将民间轶话和儒家典籍相结合,提出了这么犀利的指控。方暮初一时恍然,竟觉得他说得有几分道理。
阿宣又道:“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乃是国运兴旺的根基。孟子自己成为了搬迁之举的既得利益者,事后却为了宣扬王道,翻脸说遵天时不如行王道,是否有点反眼不识、避重就轻之嫌?”
……这么一说,孟子竟成了过河拆桥之人?好吧……纵使说得再有理,但也不能诋毁圣贤,质疑先儒的人品啊。方暮初哭笑不得,回道:“你的切入点倒是新颖,但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年龄段,所持的观点也会有所变化,这也是顺势而为。并不能因此下结论,断定孟子教育梁惠王的这番话是错的。”
此后,两人继续接着讨论,阿宣又连续提出了几篇文章里的矛盾点,皆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质疑,甚至有几分嘲讽之意。
方慕初一面惊叹他思维灵巧、天赋过人的同时,一面也隐隐发现,这个孩子不仅表情冰冷,连带着思维也有点阴暗,对人性的认知消极,对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更是抱持强烈的不信任感。
含月姑娘性格随和,单纯善良;为何弟弟却是这么悲观冷酷?
怀着困惑,方暮初决定鉴赏鉴赏阿宣的文采,因为,若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性格,给他一支笔,让他畅抒胸臆乃是最简洁也最有用的办法。
拿过羊毫细笔,方暮初宣布讨论到此为止,并朝阿宣铺开一张毛边纸、请他就近日身边小事,作一篇诗赋或杂文。
阿宣伸右手来接笔,奈何胳膊太短、桌案太宽,便将身子又向下倾斜了几分,肚子几乎整个贴到案台边、小手尽可能伸到最长。他极瘦,手向前一递,外衫和中衣的袖口顿时后滑到手肘处,露出一节白皙的手腕和小臂,上面兀自印有旧伤的印迹,虽已恢复成淡淡的肉粉色,但还是能看出密密麻麻、交织成片的伤痕,宛如一条条细小扭曲的肉虫。
“你手腕上怎么这么多伤口?”方暮初凝眉问道。
阿宣脸色骤暗,左手连忙将右侧袖口拉起、紧捂到手腕处,右手则猛地一挥,从方暮初手中抓过了毛笔。
方暮初见他表现慌张、绝口不答受伤之事,顿时心生疑惑:从伤口恢复程度来看,新旧不一,应是长年累月所致;那么,伤阿宣的人,一定是常伴他身边之人;从痕迹来看,有鞭伤、烫伤也有刀伤,切口毫无规则也不整齐,绝不是会武之人所伤;那么,可以排除含月姑娘在内的亲人……可是,他不是含月姑娘的弟弟吗?应该也跟着父亲学了不少家传武功才对,又怎么会常年被不会武的人欺负?除非……他半点武功都不会,毫无自保之力。
念及此,方暮初食指搭在大拇指上,凝气于指尖,使出了长虹山庄的独门武功,六阳梅花指,对准毛笔的笔尾,悄无声息地凌空一弹。阿宣丝毫没察觉有异,只觉得笔杆莫名晃得失控,随后从手中飞出,落在胸前,顿了片刻,竟向下一拐、直直朝地面坠去。
若是习武人士,反应灵敏,在毛笔滞空停留的瞬间,定会本能地伸手去抓住。然而,阿宣只是诧异地盯着毛笔落地,困惑自己明明握得牢靠、怎么眨眼就从手里滑出来了。
毛笔落地,发出“嗒”的轻响。阿宣弯下腰去捡,还没挺直身子,对面便传来清朗的质问声。
“阿宣,你……不会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