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大地狮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人在江湖,就好象花开枝头一样,要开要落,要聚要散,往往都是身不由己的。
——古龙(台湾武侠小说家)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在这壮阔的洪流中,个人作为一粒水滴,只能随波逐流,无法力挽狂澜。在宇宙生命的宏大周期中,个人的生命周期仿佛白驹过隙,一闪而过。我们短暂一生的所作所为,组成了整个宇宙因果循环中的一个微渺的点,虽然不可缺少,但却无足轻重,不能决定一切。我们囿于时间、囿于空间,无力穿越时空所织的生命维次,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不能自已。存在主义者说得更加形象:“生命就像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半夜里惊醒过来,发觉手脚都遭人绑个结实,茫然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自己是谁,要到哪里去。”若真是如此,生命的存在仿佛一件很可悲的事实。那么,人类是否真的为命运所决定,而不可改变呢?
人类对于命运的思索由来已久,并且始终没有结束。早期古希腊神话用“命运”来说明神也不能逃脱的决定性。有个很有名的“俄狄浦斯”的故事:
德尔菲神殿的神谕预言说,俄狄浦斯以后要犯下会弑父娶母的罪行,尽管俄狄浦斯想尽办法希望避免悲剧的发生,命运的旨意仍然不可抗拒,他最终还是在冥冥之中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母亲,无法逃脱命运的主宰。
于是,古希腊最著名悲剧之一俄狄浦斯王就被视作命运悲剧而为世人所熟知。
哲学流派中斯多亚派对命运有更详尽的解释。此派认为,世间一切都按照命运而发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只能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爱比克泰德把命运比作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有人当主角,有人当配角;有人当英雄,有人当小丑。人生舞台的总导演是神,神赋予每个人的角色就是他们的命运。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努力承担命运赋予的职责。不正确的态度是为幸运而沾沾自喜,为厄运而怨天尤人,就好像一个演员不演好自己的角色,却嫉妒别人所承担的较好的角色,或者喧宾夺主,企图改变剧情。
哲学家希波利特对斯多亚的命运观做了很形象的比喻:“好比一条狗被拴在架车上,当他情愿遵从时,它拉车;当他不情愿遵从时,它被拉车。”斯多亚所提倡顺应命运的态度,正好像一条奋力而欣快拉车的狗。
斯多亚派的命运观一直影响着后代哲学家。近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时就被意志严格决定,千差万别的性格不过是意志的多样形态,人们如同不能选择体质一样,不能选择性格。人的善恶是天生,幸福与不幸也是命中注定。
据说,叔本华在六岁的时候,就对生命就有了相当悲观的想法。他想到命运的不可控制,为之绝望无比,流泪哭泣。在他后期成熟的哲学理论中,叔本华分析说,人不自觉地受意志的支配,意志看似主观任意,为所欲为,但实际上是客观盲目的冲动。人只不过是意志的工具,生活对人是折磨和苦难。以性欲为例,性欲不是人所能控制或选择的欲望。人在意志支配之下,不断追求性的满足。性欲表明人受一种潜在于身体内部的盲目的意志的控制,表明人的理智控制人的行为的程度是何等之低。人体是自我无法控制的烈马,可人们却对自己的理智给予过高的自信。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这就是人世纠纷争斗的根源。
想要摆脱人世纠纷争斗和生活的折磨,在叔本华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彻底压制欲望,杜绝生命之源,无欲无争,心若槁木,形同死灰,达到佛教虚无涅槃的境界。西方哲学家多以幸福为生命的目的,叔本华却以痛苦为生命归宿。他认为,为了彻底摆脱身心的困扰,甚至不惜绝食自杀。叔本华也成为在斯多亚派之后公然倡导自杀的西方哲学家。
叔本华是在向“远古的印度智慧”学习的基础上,融合了东方的哲学智慧,提出了“自杀”哲学。他认为,唯有摆脱肉体的控制,去掉私欲,达到无己,方能得到生命的解脱。可在印度智慧中,佛法所说的涅槃和自杀是两回事。佛法竭力反对通过自杀来寻求解脱,认为自杀解决不了问题。自杀之后,肉体坏掉,但永存的灵魂还会再找到一个躯壳,继续着生命的轮回悲剧。
佛法同样肯定命运的存在,相信一切皆有因果,一饮一... -->>
人在江湖,就好象花开枝头一样,要开要落,要聚要散,往往都是身不由己的。
——古龙(台湾武侠小说家)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在这壮阔的洪流中,个人作为一粒水滴,只能随波逐流,无法力挽狂澜。在宇宙生命的宏大周期中,个人的生命周期仿佛白驹过隙,一闪而过。我们短暂一生的所作所为,组成了整个宇宙因果循环中的一个微渺的点,虽然不可缺少,但却无足轻重,不能决定一切。我们囿于时间、囿于空间,无力穿越时空所织的生命维次,完全为自然律所支配,不能自已。存在主义者说得更加形象:“生命就像你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半夜里惊醒过来,发觉手脚都遭人绑个结实,茫然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自己是谁,要到哪里去。”若真是如此,生命的存在仿佛一件很可悲的事实。那么,人类是否真的为命运所决定,而不可改变呢?
人类对于命运的思索由来已久,并且始终没有结束。早期古希腊神话用“命运”来说明神也不能逃脱的决定性。有个很有名的“俄狄浦斯”的故事:
德尔菲神殿的神谕预言说,俄狄浦斯以后要犯下会弑父娶母的罪行,尽管俄狄浦斯想尽办法希望避免悲剧的发生,命运的旨意仍然不可抗拒,他最终还是在冥冥之中杀了自己的父亲,娶了母亲,无法逃脱命运的主宰。
于是,古希腊最著名悲剧之一俄狄浦斯王就被视作命运悲剧而为世人所熟知。
哲学流派中斯多亚派对命运有更详尽的解释。此派认为,世间一切都按照命运而发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只能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爱比克泰德把命运比作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有人当主角,有人当配角;有人当英雄,有人当小丑。人生舞台的总导演是神,神赋予每个人的角色就是他们的命运。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努力承担命运赋予的职责。不正确的态度是为幸运而沾沾自喜,为厄运而怨天尤人,就好像一个演员不演好自己的角色,却嫉妒别人所承担的较好的角色,或者喧宾夺主,企图改变剧情。
哲学家希波利特对斯多亚的命运观做了很形象的比喻:“好比一条狗被拴在架车上,当他情愿遵从时,它拉车;当他不情愿遵从时,它被拉车。”斯多亚所提倡顺应命运的态度,正好像一条奋力而欣快拉车的狗。
斯多亚派的命运观一直影响着后代哲学家。近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的性格从出生之时就被意志严格决定,千差万别的性格不过是意志的多样形态,人们如同不能选择体质一样,不能选择性格。人的善恶是天生,幸福与不幸也是命中注定。
据说,叔本华在六岁的时候,就对生命就有了相当悲观的想法。他想到命运的不可控制,为之绝望无比,流泪哭泣。在他后期成熟的哲学理论中,叔本华分析说,人不自觉地受意志的支配,意志看似主观任意,为所欲为,但实际上是客观盲目的冲动。人只不过是意志的工具,生活对人是折磨和苦难。以性欲为例,性欲不是人所能控制或选择的欲望。人在意志支配之下,不断追求性的满足。性欲表明人受一种潜在于身体内部的盲目的意志的控制,表明人的理智控制人的行为的程度是何等之低。人体是自我无法控制的烈马,可人们却对自己的理智给予过高的自信。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这就是人世纠纷争斗的根源。
想要摆脱人世纠纷争斗和生活的折磨,在叔本华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彻底压制欲望,杜绝生命之源,无欲无争,心若槁木,形同死灰,达到佛教虚无涅槃的境界。西方哲学家多以幸福为生命的目的,叔本华却以痛苦为生命归宿。他认为,为了彻底摆脱身心的困扰,甚至不惜绝食自杀。叔本华也成为在斯多亚派之后公然倡导自杀的西方哲学家。
叔本华是在向“远古的印度智慧”学习的基础上,融合了东方的哲学智慧,提出了“自杀”哲学。他认为,唯有摆脱肉体的控制,去掉私欲,达到无己,方能得到生命的解脱。可在印度智慧中,佛法所说的涅槃和自杀是两回事。佛法竭力反对通过自杀来寻求解脱,认为自杀解决不了问题。自杀之后,肉体坏掉,但永存的灵魂还会再找到一个躯壳,继续着生命的轮回悲剧。
佛法同样肯定命运的存在,相信一切皆有因果,一饮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