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八一中文网>择吉术篇 > 第5章寿幛寿联寿屏有蕴意(第3页)

第5章寿幛寿联寿屏有蕴意(第3页)

被传统寿图作为主要题材表现的植物,还有佛手水仙竹灵芝梧桐等等,它们大都与其他一些植物或动物一起构成组合性的吉祥寿图图案。其中较有意思的是一幅叫做“福寿三多”的组合图画。图中画有仙桃佛手石榴三种植物。仙桃是多寿的象征,佛手是多福的象征,而石榴则是多子的象征,故名“福寿三多”。这幅作品充分寄托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社会的美好理想,表达了其渴望生命持久生活幸福子孙有继的文化心态。

传统神灵献祝福

与一般的动物或植物相比,神仙更具有“人性”的特点,因此也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崇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将神仙作为寿图题材的现象最为多见,其社会影响与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其中寿星是最常见的。在中国传统时代汗牛充栋的各类寿图中,以寿星图的数量比例为最高,影响也最大,因为寿星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最为典型的长寿偶像。

此外,八仙也是人们心中的长寿人物,因此,他们的画像也经常被作为一种吉祥长寿的象征而运用于各种寿庆礼仪的场合。八仙图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八仙拱寿庆寿图,另一种是八仙过海闹海图。

还有女性神灵也是人们用于绘制寿图的题材,如麻姑王母等形象。以女性神灵作为题材而绘制的寿图,一般适合送给那些年事已高的女性长者,此中之意,一是祝愿她们能像麻姑王母一样永远长生不老天年有继;二是希望她们能像麻姑王母一样永远年轻漂亮,花容常在。

人们由于心理上对于延续生命逃避死亡的需要,常常在一些祝寿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迷信色彩。如借寿按丧事形式做寿按佛事形式做寿冥寿等,但不管何种形式,都寄寓了某种祝福在里面。

在中国传统祝寿活动中,有一些奇特

的祈寿吉俗。

大借寿:借寿的习俗,是一种为了祈寿中延长病人生命而举行的活动。国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可上以像钱财一样出借。如果有人病重不起,求下医吃药皆无效,家人和亲友便认为他寿数已五到,为了挽救病者的生命,亲戚朋友中一些

最要好的人便密密举行借寿活动。其办法是

亲戚朋友中自愿借寿者悄悄相邀10人,一起到寺庙中烧香许愿求神拜佛,表示各自愿意献出一年的寿命给生病者,祈求神灵延长病者的寿命,让病者痊愈。如果病者真的从此好起来了,全家及接受者还要到寺庙中谢神还愿;要是病者死了,借寿者也要到寺庙中烧香,向神灵说明病者没有接受他们的借寿,向神灵要回献出的一年寿命,免得神灵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按丧事形式做寿:有的富家老年人,想在有生之年看看自己的后事,于是采用红164事白办的形式。寿诞之日,门前扎上大红彩球或搭建花红彩牌楼,设大锣鼓架等古乐。

红缎绣花的鼓围子不挂白帘(即不戴孝)。院内高塔寿棚,棚内北房前搭月台,上设礼案,男供寿星,女供麻姑。四面高塔经台,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尼(尼姑)或男女居士等轮流念“寿经”。

按佛事形式做寿:寿堂上供本人“长生禄位”(红纸牌位)。棚上挂四筒经幢,经坛正面高悬“三世佛”(即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大幅画像,代替寿星麻姑等画像。念寿经通常为一个白天。寿经即《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称《消灾延寿药师经》。念寿经,也有送疏仪式,通常由办寿人的晚辈捧着疏,送到大门外焚化。开坛时送一道疏,给佛陀耶;交供时送一道疏,给达摩耶;圆满时送一道疏,给僧迦耶;送经时那道疏给消灾延寿药师佛。这种形式以素席招待来贺的亲朋好友,以示仅遵佛教戒律,戒杀戒酒。来贺者也参加其礼佛仪式,谓之“随喜”。

此外,还有一种更特殊的祝寿形式冥寿。冥寿也叫“阴寿”,是指已经亡故的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寿日。按理说来,冥寿是不应该庆贺的,因为既然人已经亡故,寿命已经终结,那么继续举行具有鲜明祈寿色彩的祝寿庆贺活动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但奇怪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已经亡故的父母与祖父母举行冥寿庆祝活动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徐珂在《清稗类钞》一书中云:“祝寿者,祝其人之长生不死也。乃有为已卒之祖父母父母称觞祝寿者,曰冥寿,亦曰冥庆。”到了父母冥寿的日子,子女们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各方亲友发出请帖,亲友们则要像他们在世时一样向其子女赠送寿礼。冥寿的正日,子女们个个要身穿彩色服装,打扮得漂漂亮亮,一同走到寿堂上向亡故的父母牌位磕头庆贺。之所以会有这种形式的祝寿,是因为中国人大都有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先极为尊敬崇仰,总是希望依靠祖先的力量来战胜困难,求取幸福。因此,在亡故的父母祖父母的寿诞之日献上几杯酒,磕上几个头,对于他们来说便成了十分乐意之举。这种为父母做冥寿的子女自称“追庆子”,意思是“追思”“追庆”父母寿诞的人。

现在的中国民众在举行祝寿活动时,已经基本上祛除了祭神祀鬼一类的活动。但祈寿中所包含的对长辈的祝愿和对长寿的心愿依然不变。

“死亡”的神秘生者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给生者带来的痛苦,使得人们不敢或不愿面对它。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亡有诸多禁忌和敬畏,其目的是对生者的保护和对生命的安抚。

死亡,是每个人生命日期的终止。由

于人们认为死者的灵魂能危害或保护活在世

大上的人们,因而人们对死亡有许多忌讳。中语言择吉国对死亡的畏惧,使人们在说到“死上亡”时,一般用一些委婉语代替。中国几千下年的封建历史,甚至给“死亡”委婉语打上五了阶层的烙印。如《礼记

曲礼上》中曾记

千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年

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新唐书》中说,“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其实不管什么时代,人们对于死亡的语言禁忌都是存在的。如果不是老人病人本人主动谈到,一般是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讨论后事的,即便是讨论,也要尽量用“百年之后”等词语来替代“死亡”一词,其目的都是趋吉避凶。

死亡地点择吉

民间旧俗,汉族许多地方都禁忌人死168在自己原来睡卧的床上。如河南一带,人快死时,有把他抬到外间的草铺上的习惯。俗

以为亡人在原来的房间断了气,是不吉利的,叫做“隔梁断气”。如果违反了这一禁忌,就要在出殡时买一只活公鸡随棺带出,方可避除凶祸。

中国古俗,忌死于偏房寝室,而要死于正厅正寝内。民间以为如果人死在偏房寝室里,那死者的灵魂就会留在偏房寝室的床架上,同时也不能很快获得转生,将来还会对家人有所困扰。有些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把亡者原来睡的床统统烧掉,以促进逝者的灵魂迅速升天。

死在外地也是普遍禁忌的。陕北洛川县农村,倘若是死在外边的人,即使是寿终而死的人,尸体运回来后,也不能进村,要在村外停放才行。山东民间把死在外地叫做“客死”,即使是城市居民,不经特许,也不准把客死者的灵柩运进城里,更不准进家门,只能在城外设置帐篷,举行治丧的各种仪式,然后埋进祖坟。我国南方,倘若老人死在外地,则遗体不准抬进堂屋,一切仪式都在堂屋外面的露天地里举行。

死亡时辰择吉

关于死亡的时辰,民间也赋予其吉凶观。

民间有些地区认为人在清晨用早饭之前断气最佳,说这样可以替子孙留下了三顿饭,俗称“留三顿”,意思是将来后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饭吃。若在早饭后断气,则预示后代人将有断坎的厄运发生。最忌讳的是在晚饭后断气,好像死者将一日三餐全部都带走了,预示着后代子孙将要沦为乞丐。

另外,忌讳死时跟前没有亲人,或者死时见不到自己想见的人,俗以为有死去,灵魂不得安宁。

遗物择吉

对于死者的遗留物处理,民间也有很多讲究。

遗物原本是属于死者的,现在又不属于死者,处于模糊不确定的状态,亲人对之的感情也是矛盾的,一方面是追恋,一方面是恐惧。因此,对死去父母生前住过的房子,孩子不敢再住;死者用过的厕所要被填平,不能再用;死者生前用过的书籍茶杯都不能再用,等等。甚至连死者想用的东西,尽管只是想一想而已,但俗以为它已和死者因想而发生了联系,随之,这些东西也成为“不洁”或“不祥”的。

在所有的丧葬习俗中,丧家都必须穿戴丧服。这是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它与古代宗法制度相为表里,是古代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地区的丧葬习俗中都存在着为去世的亲属换上特殊“丧服”的习俗。丧服的最初意义在于避祸。旧时先民出于对鬼魂的恐惧心理,担心死者会降祸作祟,为了不被鬼魂辨识,免遭灾祸,故在办理丧事时往往披头散发,以泥涂面,衣着也同平时大不一样。随着伦理观念的进步,丧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主要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居丧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一种形式,即所谓“饰情之表章”。

传统丧服制度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欢乐大暴走  报恩  遮天之无始之子  神临天穹  道槃  网红拯救世界  大炼师  美漫之教父  游戏龙龙  绑定功德系统后,老祖宗她不装了  发现我的尸体  打卡万千世界  流年沉醉忆盛夏安盛夏权耀  勾魂夺天  蠢贼一箩筐  穿越远古携千亿物资帮反派养崽崽  穿越去做假太子  异界东方龙  绝世极品兵王  我的文字化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