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www.zwdu.net,华夏立国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一百三十六章 勇气与荣誉(一)
在长安西三十里外有一座青翠绿郁的山头,不是很高,但是在长安这一马平川的地方算得上一枝**,风景秀丽。
这个地方已经被军士共金会买了下来,委托给大将军府直接管理。从旁边的关陇大道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阙门屹立在山脚下,深灰色的花岗岩配上白玉石,再加上飞檐挑梁,显得肃穆安详。
走过阙门就是用水磨青石铺设的正道,两边的草地上种满了松柏,就像是两排肃立在那里的哨兵,在呼呼的晨风中微微摇摆着,生怕打扰了这里肃静的气氛。
曾华的脚步也放得极轻,一步一步地走在正道上,他的身也和正道一起时不时地隐现在树荫和黎明的幽暗之下。走过一段不长的正道,就看到一个不到十级的台阶,通向一块空地。两名宿卫军军士腰挎横刀,手持长矛分立在台阶入口两边,他们身上黑色的步军甲衬托着周围的环境显得无比的凝重。他们头戴着北府步军标准的灰黑色圆盘倒顶头盔,头盔的两根绳子从他们的耳边穿过,系在下巴下,将头盔牢牢地拴在了他们的头上,正中间的矛尖盔顶下缠着一根白色布条,不长的布带在风中缓缓地飘动着。
看到曾华等人走来,这两位军士丝毫没有动静,目光依然望向远方。
拾步走上台阶,一块全由水磨大理石铺设的平台骤然出现在众人眼前。这块空地就如同是一整块大理石做成的一样,像一面黑色的镜子静静地躺在那里。走在这平坦而光洁的石面上,所有的人都不敢用力,只敢轻轻地屏住呼吸,小心地收拾着脚步。
平台的正中间是一块石墙,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石墙。上面凸现的雕像清晰可见,一名身穿北府步军甲的军士无力地跪在地上,右手倒握着的横刀插在地上,隐在一边的左手只看到拄在右手腕上的手掌。
这名军士的圆盘倒顶头盔丢落在一边,现出散乱的发髻,而包头发的布巾一边还挂在发髻上,另一边垂落在肩膀上。他身上的黑甲也很是残缺,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几个破口痕迹,露出里面的布袄。而最显眼的却是他前身上的五支箭矢,分别插在他的肩上、腹部和胸口上,上过战场的人从露在外面的箭身长短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箭矢插得有多深,这位军士已经是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了。
军士努力地拄着手里的横刀,尽力地向远处看去。而在这位军士的前面已经倒下了一名北府军士。这名倒下的北府军士是伏在地上,右手紧握着横刀,刀刃向前远远地伸着,保持着爬行移动姿势的身躯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血迹。虽然看不清这位最前面军士的脸,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目标也是前方,已经超出石墙浮雕的前方远处。
但是这两位军士身后有无数的战友正挥舞着钢刀,手持着长矛,策动着坐骑,举动着旗帜,正向这两位军士渴望的远处冲去。
很明显,在右边石墙只有跪着和伏下的两名军士,而左边的石墙却刻满了数十名正在冲锋的军士,背景还有隐隐约约出现的成千上万的军士,全部被堆积在左半墙那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一幅千军万马奋勇冲锋,旌旗齐指向前的情景跃然出现在石墙的左边。
一空一挤,一多一少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和冲击,激烈、残酷、热血、凝重,种种感情同时交织在这面只有十米余长的石墙上,让人不由地热血沸腾却又热泪盈眶。
曾华走到石墙前面停了下来,深深地弯腰鞠了三个躬,身后的王猛、车胤、笮朴和张蚝四人也跟着弯腰行礼。行完礼后,随行的两名军士将一个花圈送到石墙前面。曾华轻轻地摸了摸石墙的基座,低声说了两句,然后转身离开,从石墙旁边绕了过去。
离开石墙,走过了六十余级台阶,穿过几排密密麻麻的松柏树,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如同梯田一样的陵墓。在绿草中,足有上千座白色墓位有次序的围绕着山体一级级地向山顶排列着,每一座墓位前都有一块不大的大理石空地,上面立着一面灰黑色石墓碑,上面刻着墓位主人的名字、生卒日期和简单事迹。
曾华紧走几步,走到最前面的一排墓前。他仔细地看着墓碑上的每一个名字,上面的名字是那么的熟悉而陌生,一连看了二三十个,曾华发现这些名字的主人都是沮中长水军老部属,一个个都有印象,但却都已经忘记了他们到底是谁。
走到最后,曾华忍不住泪水长流,最后跪倒在一块墓碑前,嚎啕大哭。
身后的王猛等人连忙走上前去,扶住曾华,不住地安慰道:“大将军,请节哀。”
曾华摇摇头,哽咽地说道:“永和二年,我奉命在沮中组建长水军,四千余军士我一一面试,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些面孔还时不时地在梦里出现在在我的眼前,三千长水军从西征开始,现在还存活下来的不过一千二百四十二人。而躺在这西山陵园里的也有七百二十九人。”
“想当年,他们和我一起坦臂盟誓,举旗向西,同生共死,浴血沙场。十余年过去了,我积功位居高显,而他们得到的却只有一捧黄土。最可恨的是当年我能叫出属下三千将士一半人的名字来,但是在这里我却一个都记不住了。如此再过十几年,除了他们的亲人,谁还能记得这些烈士?”
身后的王猛等人都知道曾华是性情中人,对属下将士更是以兄弟子侄看待,要不然也不会振臂一呼,应从赴死者无计其数。
今天曾华这么一番大哭应该是这里凝重的气氛触发了他,让他一时所感才有这么一番发泄。
“大将军,太史公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些人能跟随大将军,报效国家朝廷,也算是死得其所了,总比碌碌亡于乱世中要强多了。”笮朴的一... -->>
第一百三十六章 勇气与荣誉(一)
在长安西三十里外有一座青翠绿郁的山头,不是很高,但是在长安这一马平川的地方算得上一枝**,风景秀丽。
这个地方已经被军士共金会买了下来,委托给大将军府直接管理。从旁边的关陇大道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阙门屹立在山脚下,深灰色的花岗岩配上白玉石,再加上飞檐挑梁,显得肃穆安详。
走过阙门就是用水磨青石铺设的正道,两边的草地上种满了松柏,就像是两排肃立在那里的哨兵,在呼呼的晨风中微微摇摆着,生怕打扰了这里肃静的气氛。
曾华的脚步也放得极轻,一步一步地走在正道上,他的身也和正道一起时不时地隐现在树荫和黎明的幽暗之下。走过一段不长的正道,就看到一个不到十级的台阶,通向一块空地。两名宿卫军军士腰挎横刀,手持长矛分立在台阶入口两边,他们身上黑色的步军甲衬托着周围的环境显得无比的凝重。他们头戴着北府步军标准的灰黑色圆盘倒顶头盔,头盔的两根绳子从他们的耳边穿过,系在下巴下,将头盔牢牢地拴在了他们的头上,正中间的矛尖盔顶下缠着一根白色布条,不长的布带在风中缓缓地飘动着。
看到曾华等人走来,这两位军士丝毫没有动静,目光依然望向远方。
拾步走上台阶,一块全由水磨大理石铺设的平台骤然出现在众人眼前。这块空地就如同是一整块大理石做成的一样,像一面黑色的镜子静静地躺在那里。走在这平坦而光洁的石面上,所有的人都不敢用力,只敢轻轻地屏住呼吸,小心地收拾着脚步。
平台的正中间是一块石墙,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石墙。上面凸现的雕像清晰可见,一名身穿北府步军甲的军士无力地跪在地上,右手倒握着的横刀插在地上,隐在一边的左手只看到拄在右手腕上的手掌。
这名军士的圆盘倒顶头盔丢落在一边,现出散乱的发髻,而包头发的布巾一边还挂在发髻上,另一边垂落在肩膀上。他身上的黑甲也很是残缺,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几个破口痕迹,露出里面的布袄。而最显眼的却是他前身上的五支箭矢,分别插在他的肩上、腹部和胸口上,上过战场的人从露在外面的箭身长短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箭矢插得有多深,这位军士已经是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了。
军士努力地拄着手里的横刀,尽力地向远处看去。而在这位军士的前面已经倒下了一名北府军士。这名倒下的北府军士是伏在地上,右手紧握着横刀,刀刃向前远远地伸着,保持着爬行移动姿势的身躯留下了一条长长的血迹。虽然看不清这位最前面军士的脸,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目标也是前方,已经超出石墙浮雕的前方远处。
但是这两位军士身后有无数的战友正挥舞着钢刀,手持着长矛,策动着坐骑,举动着旗帜,正向这两位军士渴望的远处冲去。
很明显,在右边石墙只有跪着和伏下的两名军士,而左边的石墙却刻满了数十名正在冲锋的军士,背景还有隐隐约约出现的成千上万的军士,全部被堆积在左半墙那相对狭小的空间里。一幅千军万马奋勇冲锋,旌旗齐指向前的情景跃然出现在石墙的左边。
一空一挤,一多一少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和冲击,激烈、残酷、热血、凝重,种种感情同时交织在这面只有十米余长的石墙上,让人不由地热血沸腾却又热泪盈眶。
曾华走到石墙前面停了下来,深深地弯腰鞠了三个躬,身后的王猛、车胤、笮朴和张蚝四人也跟着弯腰行礼。行完礼后,随行的两名军士将一个花圈送到石墙前面。曾华轻轻地摸了摸石墙的基座,低声说了两句,然后转身离开,从石墙旁边绕了过去。
离开石墙,走过了六十余级台阶,穿过几排密密麻麻的松柏树,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如同梯田一样的陵墓。在绿草中,足有上千座白色墓位有次序的围绕着山体一级级地向山顶排列着,每一座墓位前都有一块不大的大理石空地,上面立着一面灰黑色石墓碑,上面刻着墓位主人的名字、生卒日期和简单事迹。
曾华紧走几步,走到最前面的一排墓前。他仔细地看着墓碑上的每一个名字,上面的名字是那么的熟悉而陌生,一连看了二三十个,曾华发现这些名字的主人都是沮中长水军老部属,一个个都有印象,但却都已经忘记了他们到底是谁。
走到最后,曾华忍不住泪水长流,最后跪倒在一块墓碑前,嚎啕大哭。
身后的王猛等人连忙走上前去,扶住曾华,不住地安慰道:“大将军,请节哀。”
曾华摇摇头,哽咽地说道:“永和二年,我奉命在沮中组建长水军,四千余军士我一一面试,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些面孔还时不时地在梦里出现在在我的眼前,三千长水军从西征开始,现在还存活下来的不过一千二百四十二人。而躺在这西山陵园里的也有七百二十九人。”
“想当年,他们和我一起坦臂盟誓,举旗向西,同生共死,浴血沙场。十余年过去了,我积功位居高显,而他们得到的却只有一捧黄土。最可恨的是当年我能叫出属下三千将士一半人的名字来,但是在这里我却一个都记不住了。如此再过十几年,除了他们的亲人,谁还能记得这些烈士?”
身后的王猛等人都知道曾华是性情中人,对属下将士更是以兄弟子侄看待,要不然也不会振臂一呼,应从赴死者无计其数。
今天曾华这么一番大哭应该是这里凝重的气氛触发了他,让他一时所感才有这么一番发泄。
“大将军,太史公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些人能跟随大将军,报效国家朝廷,也算是死得其所了,总比碌碌亡于乱世中要强多了。”笮朴的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